1955年,全军进行了第一次大授衔,当时产生了55名上将,次年王建安被补授上将。1958年,李聚奎离开石油部,出任总后勤部政委,这一年他也被补授了上将军衔。这样一来,开国上将的总人数就来到了57人。

在民间,长久以来流传着萧克“镇上将”的说法。但其实这个说法并不成立,因为有三位上将他都“镇不住”。那这三位上将都是谁?又有哪些方面比萧克强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先说资历,在这方面萧克“镇不住”周士第。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不太相信。萧克红军时期是红6军团的军团长,红二方面军的副总指挥,八路军时期,担任120师的副师长。如此深厚的资历,甚至超过了一些大将,怎么还“镇不住”周士第呢?

原因就在于周士第的革命起点太高了,黄埔一期毕业,孙中山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队长,北伐战争时,接替叶挺出任第四军独立团团长。

1927年,南昌起义时,周士第是主力第11军第25师师长。而萧克此时只是25师的一名连长。从职务上来说,一个是连长,一个是师长,差了好几级。

开国上将当中,如果单论革命早期的资历的话,恐怕很难有人能和周士第相提并论。

只不过南昌起义失败后,他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脱党长达6年之久,直到1933年年底的时候才回到中央苏区。如果换成一般人,恐怕以后就很难有所发展了。但55年大授衔的时候,周士第依然被授予了上将军衔,足以说明周士第革命早期资历之深厚。

因此萧克在资历方面,是“镇不住”周士第的。



再看领兵数量,在这方面,萧克“镇不住”邓华。

萧克革命时期虽然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但实际指挥的兵力并不是那么庞大。他担任红6军团军团长时,手下兵力只有几千人。后来虽然升任红二方面军的副总指挥和八路军120师的副师长,但这些都是副职,并非军事主官。解放战争初期,萧克曾任华北第二野战军的司令,领兵数量也没过十万,且任职时间并不长。

张家口失利后不久,萧克的职务就被杨得志取代,他从前线来到后方,协助叶剑英办军校。此后就再未出任部队的军事主官。

反观邓华,虽然革命时期职务没有萧克高,但在抗美援朝时,作为志愿军的第一副司令,一直辅佐彭老总指挥部队与美军作战。

1952年6月彭总回国后,他担任了志愿军代司令和政委。邓华担任志愿军司令员的时候,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总兵力超过百万之众。在名将如云的解放军队伍中,能够担任统兵百万的志愿军司令员,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能力。因此萧克在领兵数量方面,是“镇不住”邓华的。



最后我们来看战功,在这方面,萧克“镇不住”韩先楚

萧克将军在红军时期确实立下了不少战功,但在八路军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功并不如前期那么显著,这也是他的一个短板。

在1955年大授衔时,战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衡量标准,萧克担任过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和八路军副师长,最终被授予了上将军衔,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被战功拖了后腿。

韩先楚红军和八路军时期,由于职务较低,名声不是很响亮。但解放战争爆发后,韩先楚迎来了自己军旅生涯的高光时刻。新开岭战役、四保临江、奇袭威远堡,一仗比一仗出彩,也因此被誉为旋风司令。四野南下后,他又在海南岛战役中立下奇功,避免了海南岛成为第二个“台湾”。

自从成为军事主官后,韩先楚打了许多大仗和恶仗,却无一败绩,这在所有的开国将帅当中都是极为难得的。资历不深的韩先楚能被授予上将,主要就是战功突出。因此萧克在战功方面,是“镇不住”韩先楚的。



从上面三人的情况看,萧克“镇上将”这个说法,只是军迷对萧克将军的一种喜爱,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个说法是很难成立的。

还有就是,在1955年大授衔时,除了十大元帅和十大将有明确的排名外,上将以下,并无明确而严谨的排名,名单一般都是按照姓氏笔画,或职务部门决定。因此萧克“镇上将”的说法,其实并不存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