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2025西派会在广东广州盛大开幕。作为中国医药创新领域的高端前瞻性会议,本届西派会由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副理事长徐瑞华担任联合主席,汇聚近百位三甲医院权威专家、学科带头人及AI医疗从业者,围绕“新支点 新提速——迎接生物科技与数智化交融的医疗新生态”主题,聚焦AI技术在肿瘤医学研究、临床诊疗及药物研发等领域的深度应用,为医疗智能化转型提供新思路。
AI与临床融合
医生如何驾驭技术浪潮
在“人工智能与肿瘤论坛”开幕式上,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徐瑞华明确表示:“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人工智能在肿瘤诊断领域将有更广泛和深入的应用。面对这一浪潮,我们作为临床医生,既要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同时也要保持审慎和理性的态度。”他提出两大核心方向:一是“持续学习”,临床医生需掌握AI技术原理,与跨学科团队协作推进应用;二是“保持专业素养”,强调“AI不会取代医生,AI可以帮助医生,懂AI的医生可以成为高水平的医生,而不懂AI的医生会被懂AI的医生取代”。樊理事长提的。
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在主旨报告中指出:“整合医学是破解当前‘细分过度、整合不足’医疗困境的关键。”他进一步阐释:“肿瘤是非常复杂的疾病,当下临床治疗方法有很多,但无论是诊断还是治疗,合理运用各类治疗方法才能实现最佳效果。”针对AI技术的应用,樊代明强调:“AI技术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不能盲目相信太依赖它。我们既要用AI解决常规诊疗的实际问题,也要重视培养出更多高超水平的医生。”
AI技术落地
从理论到临床的多元实践
此次“人工智能与肿瘤论坛”由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余学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副院长彭望清担任会议主持,中国抗癌协会副秘书长杨志平担任开幕主持。
上午的“人工智能与肿瘤主论坛”及“AI For Health高峰论坛”中,多位专家展示了AI技术的具体应用场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刘连新在《肝癌MDT多学科诊疗与质控调研》报告中,强调多学科协作与AI质控体系对提升诊疗效率的作用。华南理工大学钟惟德教授探讨了AI机器人在手术中的应用进展,提出“智能辅助可降低人为操作误差,但需与医生经验深度结合”。
下午四大分论坛中,各领域专家聚焦细分场景。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峰教授在消化肿瘤论坛中,解析了免疫治疗的未来方向;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余之刚教授在乳腺肿瘤论坛中提出“数字技术将重构乳腺癌筛查模式”;广州中医药大学唐洪梅教授则在药学论坛中,结合岭南特色膏方案例,探讨传统医学与现代化制备技术的融合路径。
生态共建
人工智能驱动医疗产业升级
会议尾声,数智化技术与医疗生态的协同发展成为共识。论坛成果显示,AI技术已逐步渗透至疾病筛查、手术辅助、药物研发等环节。例如,中山大学林天歆团队王赟博士展示了膀胱癌AI精准诊疗体系的研发进展;华南理工大学杨荣骞副教授通过智能手术机器人案例,印证技术对临床效率的提升作用。
随着创新药物与数智化技术涌入临床,医生群体如何高效运用新工具成为关键。西派会明确,未来将以“研发驱动·生态共建”“产医融合·商业转化”为核心,搭建医药创新全生态平台,推动医疗行业从单一技术突破向系统性变革迈进。正如大会主题所展望,生物科技与数智化交融的医疗新生态,正加速从蓝图走向现实。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