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跟父母沟通的过程中,发现一个很相似的问题:

孩子有很多情绪问题,厌学问题,学习动力问题,都跟孩子的心力有关。

而心力匮乏的孩子,更容易得“空心病”,没有目标,没有兴趣,没有动力,这时想要孩子努力,无疑是难于上青天。

心力匮乏的主要源于在于孩子遇到问题和压力时,没有得到正确和及时的释放,积累在心中,就会消耗孩子很多学习动机。

因为孩子年龄小,经历少,面对压力时不太会释放,只能忍着硬扛,扛不动时就自然而然逃避了。

再加上孩子不够自信或敏感,在遇到困难孤立无援时,就容易爆发情绪问题。

父母想帮厌学的孩子走出空心,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是:

要找到孩子压力源。



很多厌学的孩子,是说不出来自己哪里难受的,也无法准确形容自己的问题。

所以被父母询问的时候,孩子的第一感觉就是排斥和厌烦,不想沟通。

父母这时需要有耐心,用稳定的心态来看待孩子的压力,不要着急去灭火,先要弄清孩子难受的原因有哪些。

家长想帮孩子消灭压力和问题的想法可以理解,但并不理智。

因为每一个压力出现的时候,都不是一个单纯的事件引起的,而是各种因素积压到一起的一个爆发。

人在受到威胁或刺激时,整个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之下,此时人的心跳会加速,肌肉会变得紧张,血压上升,呼吸变得急促,这是身体准备面对压力和挑战的表现。

父母不要想着去消灭压力,而要引导和帮助孩子面对压力,然后学会释放压力。

但很多父母很着急,看着孩子厌学,缺乏自驱力,只想着用个什么方法让孩子不厌学,自驱力提起来,这样的做法是没用的。

如果父母压根不知道孩子遇到的实际问题,也不知道孩子心里在想什么,只是一味的想改变孩子的状态,根本不可能实现。

很多父母面对空心的孩子,并不共情孩子此时遇到什么坎的难受与煎熬,只会一味指责:

你看你都废成什么样了!你再这样下去,一辈子就完了。



父母以为这样就可以帮助孩子重新做人,纠正错误,可是如果不了解孩子内心所想以及孩子当下的心理卡点。

孩子面对父母的指责与焦虑,只会用战斗、逃跑或僵直模式来应对。

孩子要么跟父母对着干,父母说一句,孩子回怼三句,在跟父母的对搞中,孩子心力更匮乏了,而父母也更生气了;

孩子要么就关上门逃离父母,沉迷于游戏与电子产品中,因为玩游戏或刷手机时才有片刻的安心与短暂的快乐;

孩子要么就用睡觉和摆烂来面对眼前的一切,不想说,不想睡,也不想理会,自动防御和屏蔽一切。

无论孩子采取哪种方式,都会让孩子的空心问题更严重,持续的时间也更长。

这时想让孩子努力学习,想激发孩子的自驱力,几乎没有可能。

如果父母不先解决和接住孩子的情绪问题,不能倾听孩子和理解孩子当下的感受,那么孩子只会采取单一的对抗来应对问题。

压力不可避免,但应对方式还可以灵活多变。

父母允许孩子暂时就是空心,暂时就是没心力,就是没行动力,就是说到做不到。

当父母平静下来时,当父母对孩子的符合预期的行为,也没有声嘶力竭的斥责与不满时,这时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赋能。



毕竟父母的稳定,温和与积极的回应,会让孩子内心的惶恐与紧张,慢慢松弛下来。

父母对自己多一点积极的暗示,也对孩子多一点温暖的回应,能让孩子心情好起来。

当孩子的心情愉悦,行动力自然就慢慢变强了,也跟父母的亲子关系更加和谐了。

很多空心的孩子,跟父母的沟通少之又少,因为他们也曾尝试跟父母倾诉和求助,换来的是指责与批评或扫兴的回复。

孩子才慢慢变得孤立无援,才会压抑自己,渐渐没了兴趣,变成了一个空心人。

所以,父母多去关注过程,多去关注孩子情绪起伏变化,比关注学习和结果更关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