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没有当过大人,但我们曾经做过孩子。
01
摊上一个拖拉磨蹭的孩子,真是太闹心了!
儿子今年读五年级,从上学开始,就有磨蹭的毛病。
也不知道是我哪里没做好,还是没给他养成好习惯,儿子不管干点啥,都慢吞吞的。
抓点紧!你这孩子太磨蹭了!
能不能快点啊!
你这孩子怎么回事,非得我骂你一顿才行吗!
每天都是这样,需要我不断的催促提醒,才磨磨唧唧的开始。
早上起床,需要我喊好几遍,眼看着时间来不及了,他才坐到饭桌前。
一碗面条,五分钟过去了,才吃了几根。
我在一旁急得直冒火,反复催促快点吃!想啥呢!常常送到校门口,已经迟到了。
晚上回家,不管是写作业,还是洗漱,也是没个主动性。
如果我不催几遍,甚至发火,他不带积极主动开始的。
就这样的磨蹭态度,学习成绩能好到哪儿去?
遇到难题,他更拖延起来没个完,畏难逃避心理严重。
我咬牙坚持了六年,一跟孩子互动就情绪烦躁,不断鼓励自己,等再大点,懂事了就好了。
可我没等来儿子的积极自律,却发现他竟然有了厌学倾向!
上高年级后,学习的内容难度增加,对于积极认真的孩子来说,都需要努力掌握,用心对待。
何况学点东西又磨蹭又拖拉的儿子?
我明显感觉到,他学习起来更吃力了。相应的,拖延症就更加严重了。
每天磨磨蹭蹭,起床困难,不爱上学,不爱写作业,不爱学习!
我给他讲道理,他没有反应,左耳进右耳出。
逼急了吼他一顿,儿子就哭着对我说,妈妈能不能别让我上学了,我不想学了!
看着他伤心崩溃的样子,我的内心也五味杂陈,一种深深的无力感笼罩着我。
小小年纪,就厌学到这个程度。等到了初中,怕不是真的要走上休学的路!
02
眼看着儿子的厌学症状一天比一天严重,我开始上网搜索孩子磨蹭、厌学的教育知识,了解孩子的心理,同时看了不少教育专家的视频和直播课。
我终于逐渐明白了孩子磨蹭、厌学的真相——孩子有严重的“心理内耗”!
“心理内耗”严重的孩子,不可能积极主动,充满学习动力。相反,他们会在拖拉磨蹭的常态里,一步步走向厌学。
孩子的心理内耗,是怎么来的?因为他们的自我评价太低了,内在攻击过多。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与生俱来的特质,和自身的成长节奏。
但很多家长期待过高,希望孩子学什么都又快又好,做事也积极高效,犯过的错,纠正后就立刻改正。
这是父母望子成龙的美好期望,但却不符合人性,和孩子的成长规律。
因此,孩子做不到、做的慢,才是常态。
比如,喊他去学习,没有马上去做;吃饭太慢;要出门了,还在整理东西,等等。
父母的急躁心情,和随之而来的指责、评价,就开始给孩子上“紧箍咒”了:“你就是磨蹭、做什么都慢,你这孩子真费劲......”
学习中也是如此。
当孩子最初某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认字不过关,不会做题时,家长的定义就开始了。
一边给出差评,一边要求孩子努力。
父母的评价,给孩子贴上了各种负面的标签。
长此以往,孩子会将这些“定论”,内化到自己的潜意识中,认定自己就是父母说的那样,磨蹭,拖延,做什么都做不好:
当明知道该写作业了,却只想拖延时,他们会告诉自己:我就是这样拖延的人。
遇到难的内容想逃避时,解释就是:我就是没出息,没毅力。
然后,继续在这样的恶性循环里,心理内耗。
一直磨蹭、缺乏学习动力的孩子,看似懒散,消极,不上进。
实际上,是内心深信不疑的负面评价,束缚住了他们。
当孩子的精力都消耗在这种自我否定中,他就很难进入到学习的状态。
心力不足,连改掉问题的能量都不够,更别说充满动力、认真努力了。
想想确实如此。
这些年,我一面对儿子,就习惯性的拔高音量,缺乏耐性。
我希望儿子能在我的纠正和提醒里,改掉一切坏习惯,做的又快又好,变得积极自律。
加上我陪伴学习时,看不惯他的墨迹和笨劲儿,经常说着说着,就大发脾气,对他一顿吼。
这都让儿子被我的负面评价,重复催眠。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意识到,想要让孩子改掉拖拉磨蹭,消极厌学等问题,就要减少孩子的心理内耗。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把全部的“能量”用在变好上。
03
1. 要清晰认知孩子目前的能力,保持耐心,温和提醒,给孩子轻松的家庭氛围
每个孩子刚出生时,父母都极尽温柔,付出再多也心甘情愿。
但随着孩子年龄增加,需要管教时,尤其是孩子上学后,家长们的好脾气很容易消失殆尽,丧失耐心。
确实,面对问题层出不穷,屡教不改的孩子,家长想压住火气,真的很难。
但换个角度思考,学习、成长的过程中,犯错才是正常的。
我们之所以看待孩子,有那么多的急躁、气愤,是因为我们已经过了那个阶段,忘了当时笨拙的自己。
想想看,自己小时候,一旦做错事,或者没考好,有多么害怕家长的责骂?
如果父母能充满耐心,温和提醒、鼓励自己,我们又会多么感激,发誓一定不让他们失望?
孩子没有当过大人,但我们曾经做过孩子。
自己童年渴望的那些温和、鼓励,就由成年后的自己还给孩子吧。
指出孩子的问题时,或者提醒孩子加快速度,都可以尽量采用和善的态度,而不是急头白脸的训斥。
来自父母的耐心和包容,是给孩子成长的最好礼物。
轻松的相处氛围,也能减轻孩子的防御心理,把注意力集中在事情上。
这也是让孩子真正发生改变的基础。
2. 为孩子树立明确的行为规则,别怕孩子犯错、做不到,目标放在引导孩子最终做到
养育的过程中,除了耐心,还需要清晰明确的指令。
很多家长希望孩子满足自己的期望,做到自觉自律,行动高效,认真努力。
一旦孩子又拖拉磨蹭,就会丧失耐心,数落批评:
你能不能抓点紧,怎么这么墨迹啊!
一点都不自觉,我对你太失望了!
一点都不要强!真是干啥啥不像样!
这些负面的评价,让孩子感受到的只有打击和否定,而不是清晰具体的引导。
比如,我们希望控制孩子的手机使用时间。
可能已经说过很多次了,少看会,别完了,快去写作业!
但都是在告诉孩子:“你又不自觉了,你又磨蹭了。”
习惯了被否定,孩子会继续逃避在这种循环里,没有改变的动力。
现在,可以给孩子一个清晰的指令:
- 每天可以玩半小时手机,到时间了,我会提醒你三次。
- 如果三次后你还继续看,第二天就不能碰手机。
- 如果提醒你一次,你就能做到放下手机,那么周末可以多看5分钟。
- 每天都可以累计,也就是说,如果你这5天都做到了,那么周末就可以多看25分钟哦。
如果孩子听明白了,愿意为了周末多看的时间,不再磨蹭,那么家长就要信守承诺,到了周末痛快的延长时间。
如果孩子还是没做到,那就平和但严格的执行:“明天你就不能看手机了,就这样。但妈妈相信你下一次肯定可以。”
通过这样清晰但坚定的指令,孩子慢慢会意识到,自己做到了,有成就感,妈妈认可我了。
自己没做到,妈妈还那么相信我,那我下次要做到。
这样,孩子就在明确的目标中,循环改进。
偶尔做不到,孩子的内心也不会充满恐惧,自我攻击,心理内耗逐渐减少。
3. 教育孩子不要翻旧账,就事论事,不攻击孩子的人品,卸掉孩子的心理负担
管教孩子,家长要尽量做到不翻旧账。
但这一点不容易做到。
即使是提出了明确的规则和指令,孩子因为贪玩,或者习惯的力量,还是会反反复复,进一步退两步。
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就事论事。而不是情绪波动,又给孩子贴上消极的标签:
你怎么总....
你天天都....
你怎么又....
我就知道.....
这样的翻旧账,会把孩子拽到过去的负面体验中,认为自己果然不行,丧失自信。
连孩子本身都不相信自己通过努力,能取得进步了,父母说再多也没用。
所以,家长要做到只表达孩子这一次的表现,针对当下的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
比如:
按照约定好的规则,孩子今天应该7点写作业,但是他拖拉了一会儿,晚了20分钟,导致作业完成的时间也拖后了半小时。
那可以问问孩子,明天你觉得怎么做,能按时开始呢?
不带批评和责怪,孩子的情绪放松下来,会主动思考,自己应该怎么做。
这样,才能培养出孩子真正的主动性,进而强化自律习惯。
心理内耗大大减轻,能量就能聚集在当下,让他从专注和投入中感受到快乐,获得成就感。
经过2个多月的调整和引导,儿子慢慢培养出了进退自如的能力。
他不怕犯错,不怕做不好,内心从被评判的负担中解放出来。
做到的事多了,做好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儿子渐渐有了自信。
他相信只要自己想,愿意努力,过去认为自己不可能做到的事,比如不拖延,高效思考,也都能实现。
现在,儿子已经很少会不受控制地拖拉磨蹭了,厌学情绪消失,学习劲头十足。
偶尔因为什么事情耽误了节奏,不用我提醒催促,他就会主动去加快速度。拖延的问题再也不困饶我了。
希望饱受孩子磨蹭折磨的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内耗。
做到少负面评价孩子,减少他们的内在攻击,这样,才能给孩子需要的心理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