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CU监护仪的尖锐警报声中,在精神科病房的突发冲突里,在急救车呼啸而过的深夜里,有这样一群特殊的白衣战士——他们用男性的力量托起生命的重量,以毫米级的精细诠释护理的真谛。
护士节前夕
福建卫生报记者走进厦门多家医院
记录下这群“男丁格尔”
在不同战场上的刚柔印记
重症医学科
与死神掰手腕的“特种部队”
凌晨3点的厦门市第三医院ICU,副护士长张永锐的洗手衣已被汗水浸透。他与团队正为一位90岁呼吸衰竭患者紧急更换氧疗方案,经过6小时的拉锯战后,晨光穿透窗帘时,监护仪上的数字终于稳定。“这就是我们的日常。”张永锐说。
19年前,张永锐作为该院首位男护士入职时,曾备受质疑,被患者认为男护士“不够细心”。
如今,这支占科室14.5%的男护团队用实力撕掉“标签”:ECMO(体外膜肺氧合)急救中能连续48小时扛住高强度配合,也能稳稳托住数十斤的骨科牵引架,还能精准地为毫米级血管“穿针引线”。面对3名体重超200斤的脑出血患者同时转入,女护士难以完成的俯卧位通气,男护团队15分钟就能协作完成。
张永锐还提到,男护士在心脏骤停抢救中常是“首发阵容”,他们的体力能支撑更长时间按压,为患者多挣一份生机。此外,在创伤患者血肉模糊的抢救现场,男护士的冷静决策也屡创奇迹。
▲张永锐正在为患者调整呼吸机参数。
在这个急危重症科室,男护士的“硬核”特质与女护士的细腻形成互补,共同筑起生命防线。这支团队通过科学排班,将男护士均衡分配至各小组,确保每班次都有“男女互补”的力量。正如张永锐所说:“在这里,性别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运用各自特长守住生命的最后一道门。”
精神科病房:拳头下的温柔哲学
在厦门市仙岳医院精神科七区,护士长王小昆额头上的淤青还隐约可见。
上个月,这位身高1.7米的男护士为保护同事,他被一名身高近1.8米、体重200斤的精神疾病患者重拳击中头部。“我知道很危险,但我必须冲上去。”王小昆淡然地说,看似不以为意,实则包含的更多是责任和勇气。
令人动容的是,事后,他第一时间做的是检查患者是否受伤,“他控制不住自己,我们能理解。”多年在临床一线,王小昆深知精神疾病患者的脆弱与无助。“精神科护士要有‘双面人格’——制止暴力时像盾牌,日常护理时像家人。”
▲患者出院,王小昆充满笑意地为其递上健康宣教手册。
在厦门市仙岳医院40人的“男丁格尔”团队中,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
队长王永明深耕精神科20年,练就“以柔克刚”的守护艺术:非暴力干预演练时,他要求队员保持45度安全站位;患者情绪崩溃时,他又化身“暖心哥哥”。
在同事们的眼中,王永明可靠得如同定海神针,他带领的“男丁格尔”护理团队中,目前拥有4名副主任护师、15名主管护师,有6人担任护士长职务,职称结构呈现良性发展态势,逐渐成长为医院里不可或缺的力量。
▲王永明正在指导团队成员进行非暴力干预演练。
“95后”年轻护士黄晓敏从最初的“后背发凉”到如今被患者集体保护,他笑称:“我们像严父,与女护士的慈母形成完美互补。”黄晓敏在操作技能、叙事护理等领域都有不俗的表现,男生稳健的特质让他在精神专科护理工作中如鱼得水。
▲黄晓敏正在调整精神疾病治疗仪器参数。
急救与手术室:分秒之间的生命竞速
“3分钟出车!”
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120急救站的警报响起时
男护士姚海龙
已扛着除颤仪冲下楼梯
去年,为抢救心梗患者,他和队友扛着除颤仪、按压机冲上7楼,却发现房门紧锁。踹开门时,患者已心跳骤停。他持续开展120次/分钟的心脏按压,最终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院前急救就像拆盲盒。”他苦笑,曾为醉酒者挡过拳头,也被康复后的老人紧握双手。
▲姚海龙接到求救指令后迅速出动。
手术室里,男护士张永宇则是另一种“钢铁柔情”。作为37人团队中仅有的3名男性之一,张永宇常被安排参与10小时以上的马拉松式手术。手术室男护士的稀缺性,让张永宇成了科室的“重点保护对象”。
在精密如仪器的配合中,张永宇打破了“男护士粗心”的刻板印象。妇科医生调侃他是“纱条修剪大师”——会把纱条剪得毫无毛边,连絮状纤维都要捋平。而令张永宇更为骄傲的是他的设备管理才能:“进口手术灯的英文说明书,我啃了3天就能维修。”
▲张永宇(左)正在进行手术开始前的器械清点。
从质疑到不可或缺
一场持久的正名之战
2006年,张永锐初入行时,男护士在厦门医疗系统占比不足1%。如今,仅厦门市仙岳医院精神科男护比例已达10%,厦门市第三医院ICU更形成了“男女黄金配比”梯队。这个群体用行动证明价值:在需要体力的操作中,男护参与的成功率显著提高;在高精尖设备维护方面,故障响应时间明显缩短。
黄晓敏当初被调剂到护理专业时,父母曾放狠话:“要么退学,要么就别回家。”如今,看着儿子在专业领域的成长,父母非常认可他的选择。
姚海龙也曾一度想转行,直到一场抢救改变了他的想法:“看着濒死的病人恢复心跳,家属哭着道谢,突然觉得这职业很神圣。”
“社会总问男护士能做什么,其实我们想问:哪里不需要我们?”姚海龙的话道出了这个群体的心声。从急救现场的“人肉担架”,到精神科的“安全盾牌”,再到手术室的“设备管家”,他们的角色早已超越传统认知。
记者手记
在采写这篇报道的过程中,我一次次被这群男护士的故事所震撼。他们用肌肉记忆完成毫米级的精细操作,用宽厚的肩膀扛起了生命的重量,更用超越性别的专业素养重新定义护理的内涵。
最令人深思的是,这个群体的发展史恰是一部医疗专业化的微观史——当2006年张永锐孤独入职时,社会质疑的是“男性是否适合护理”;2019年后,公众关注的问题已变成“哪些领域更需要男护士”。这种转变源自男护士们在危重症抢救、突发事件处置、医疗设备操作等专业领域的长期实践积累,更是对他们“刚柔并济”护理哲学的生动诠释。
(点击图片查看护士节特辑)
今天是第114个国际护士节
祝所有护理工作者
节日快乐
向每一位可爱的“白衣天使”致敬
现在刷到我们全凭缘分
大家记得设置星标
关注精彩内容不迷路~
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 廖小勇
编辑:菲菲
审核:黄美辉、刘碧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