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7月,首批中国(福建)医疗队远赴西非,以白衣为甲、仁心为桥,开启了中非医疗合作的壮阔征程。半个世纪来,医疗队不仅诊治超600万人次患者,还帮助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非洲本土医护骨干;从撒哈拉沙漠到措迪洛山,从抗击埃博拉病毒到建立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福建医者始终以创新与坚守,在非洲大地镌刻下“闽医风采”。
为致敬这段跨越山海的情谊,《健康福建》微信公众号开设《援非五十载 闽医展风采》宣传专栏,讲述中国(福建)医疗队五十年风雨兼程,半个世纪坚守生死救援的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文化交融的温暖瞬间。
清晨的塞内加尔林盖尔大区还笼罩着薄雾,中国(福建)第20批援塞医疗队义诊处门口早已排起了长队。由于当地医疗物资匮乏,很多东西都得医疗队自备,我今天的任务就是协助分义诊医疗物资及协助骨科诊疗。
上午10点左右,一个皮肤黝黑的青年男子左手抱着高烧的小女孩,右手还搀扶着拄拐的老妇女,看见我连忙递上皱巴巴的病历本,嘴里不断蹦出:“Les médecins chinois, sauvez mon enfant et ma mère”(中国医生,救救我的孩子和母亲),“这么烫,起码有39度以上”,我嘀咕着。连忙交代他母亲在导诊处等我,并迅速将小女孩带到儿科进行诊疗后,当场让她口服了退烧药,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紧接着我又马不停蹄的将他母亲带到骨科诊室进行治疗……
响午时,蝉鸣声裹着热浪涌进了室内,此时的诊室显得格外闷热。此刻的我正俯身核对病人信息,忽然门外突然飘进一阵浓郁的香气。抬头看时,一个粗壮的青年男子头顶着一个大铁盆出现在我面前。“这不是刚才那个小女孩的父亲吗?”我心里想着。他咧嘴一笑,缺了门牙的嘴角高高扬起:“Amis chinois, reposez-vous. Merci beaucoup!”(中国朋友,歇歇吧。非常感谢你们!)。“Merci”(谢谢)他身后探出个小脑袋,上午发烧的小女孩声音中带着丝丝羞涩。我慌忙接过他递来的大铁盆,指尖触到盆沿时还有些烫手。
这是一盆出锅不久的当地特色餐“鱼米饭”,金黄的饭粒裹着琥珀色的鱼油,上面镶嵌着满满的鸡肉、鱼肉和泛着油光的煎蛋。散发着稻米被芭蕉叶焖透的甘醇,混着罗非鱼与鸡肉在棕榄油里煎出的焦香,还夹着几丝野薄荷的清凉。这些食物或许是他们攒了半年的“待客之宝”。
我目送着他们上马车,马车吱吱呀呀远去,混着马铃叮当声音,将我的视线搅得一片模糊。今天对我来说只是做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我甚至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但我知道,这份“谢礼”对我们来说意义非凡——这寄托着塞内加尔人民对中国医护人员最为淳朴的感情。突然,我也更加明白了我来塞内加尔工作的意义所在职责所系。
中国(福建)第20批援塞内加尔医疗队手术室护士陈丽君/文
来源:省卫健委对外合作处
一审:余凯平、吴红兵
二审:黄新珠
三审:宁永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