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
以行动成就爱心,让关爱走就生活
介入手术室门上红灯亮起的瞬间
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着患者的生命安全
这个特殊环境里
有精密仪器设备及各种介入耗材
同时又充满了医护人员的专业及专注
医护人员温暖的细节如暗夜萤火
照亮患者穿越病痛的路途
在充满辐射风险的导管介入室,医护人员不仅要与时间赛跑、与死神博弈。作为介入护士,更需以“六心”服务贯穿诊疗全程,在导丝、导管与铅衣防护下传递温暖,为患者搭建起生命与情感的双重防线。
快速响应下的温情
医护人员穿戴厚重铅衣,仍以饱满状态迎接患者:“别怕!这是微创手术,如果您在手术过程中有任何不舒服的,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一直都在。”一句看似简单的话,却藏着温暖,如同冬日般的暖阳。
危重患者到达30分钟内,介入室立即响应完善术前准备。凭借其专业技能,争分夺秒地配合临床医生精准判断病情优先级,确保急性心梗、脑卒中、血栓等患者“零延误”进入介入室,为患者生命争取宝贵时间。
辐射环境中的沟通
介入护士身穿铅衣,守护在患者身边并告知患者手术方式。如“从手腕那的桡动脉穿刺,从股静脉、股动脉穿刺.…….您只需保持放松,只有一个如针眼般大小的穿刺口。”耐心地沟通让患者不再畏惧。
共筑信任桥梁
在介入手术室门外,焦急等待的病人家属们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担心着手术的结果,期待着亲人的手术顺利。为了缓解他们的焦虑情绪,医护人员们在术前用心脏模型、宣传手册等进行耐心解答疑问。每当手术成功结束,医护人员们都会第一时间通知家属。这些细微的关怀,让家属们感受到了医护人员对他们的尊重和理解。在漫长的等待中,这些关怀如同一缕温暖的阳光,照亮了他们的心房。
辐射风险下的精准监护
“三盯”,简而言之,介入护士需同时紧盯监护仪(心率、血压)、影像屏幕(导管走行)和患者反应(疼痛表情、肢体动作)。介入护士需在辐射暴露下仍保持高度专注,并且开展工作:如记录术中护理记录单、心内介入诊疗单,胸痛患者的置管时间,遵医嘱准确传递术中所用导管导丝、球囊、支架的型号,及时用药等。
负重操作中的全程支持
为给予术中患者人性化的照护和缓解患者长时间平卧的不适。介入护士会不定时询问患者感受,或给患者喂水、擦汗等。不仅如此,介入患者术中常有呕吐,护士第一时间及时处理呕吐物。针对患者手术中大小便的问题,还需要在手术前提前使用吸水护理垫。在负重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要给予患者必要的帮助,让患者安心,维护患者尊严。为了帮助患者“足不出区”就能解决病痛,介入室的医护人员特别邀请省内知名教授同台协作,以此确保决策的最优性。
介入护士积极参与MDT,详细了解患者病情,针对手术方案提前进行介入材料及物品的准备,把“铅衣内外皆是战场”体现得淋淋尽致。
术后转运的关怀细节
介入手术完成后,介入护士会将患者送出手术间,并与病区护士详细交接手术方式、术中用药等。如遇危重或最后一台手术,介入医护人员会安全护送患者返回病区,途中持续监测生命体征,避免转运风险。
爱心访
介入护士在患者离开介入室前会给予患者鼓励:“手术很成功,接下来在病区好好康复!”并将术后相关注意事项进行详细告知。患者在病区恢复过程中,介入医护人员还会询问病区医护,了解患者恢复情况,并且不定时地前去查房。在患者恢复出院后,也会详细告知在家护理的相关事宜,叮嘱患者家属有问题及时打电话告知和询问。
没有温度的铅门是一道屏障,门内是紧张有序的寂静,门外却是静默无声的焦灼。患者把身心交到这里,是莫大的信任和殷切的期望。于是,介入手术室所有医护人员不遗余力,既要保障安全,更要传递温暖,用无微不至的服务温暖每一位介入患者。
介入手术室注重“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手术全过程始终贯穿舒适系统化的医护模式,用亲切的语言、和蔼的微笑,安慰和引导患者,缓解患者恐惧心理,赢得患者信赖。接下来,介入手术室将不断学习,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精湛的技术,积极稳定开展各类介入手术,全力推进学科建设,组建一支服务态度好、技术精湛的介入团队,为每一位患者提供更加优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