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融合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和美乡村别样风景待客来
我市构建农业文化旅游多领域产业体系
作为太行山生态屏障与华北平原的交汇之地,我市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整合生态、文化、产业资源,走出了一条以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振兴的特色发展道路。
从古村落的活化利用到康养产业的创新突破,从非遗民俗的传承到户外运动的蓬勃兴起,我市正以全域旅游为抓手,构建起一个以乡村旅游为核心,涵盖农业、文化、旅游等多领域的产业体系,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生态资源整合:
从山水画卷到多元体验
我市以绿水青山生态底色,将自然景观与休闲业态深度融合,打造四季皆宜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4月以来,“踏青赏景住民宿”成为时尚,不少市民和游客选择外出踏青,以生态游为主的乡村旅游热度不断攀升。近日,在信都区白岸乡芝麻峪村的云阶客栈,市民李建勇办理完入住手续后,正准备在村里走走。“客栈保留了百年石屋的原貌,非常质朴,有乡土气息。”他告诉记者,村子周边有天河山、邢台大峡谷、周公山、紫金山等旅游景区,村内也自成一景,沿山而建的红石墙房屋带着浓浓的古朴气息,让人踏实而安心。
信都区小戈廖村一民宿。(资料图)
近年来,我市持续解锁“民宿+”消费新场景,培育形成太行山景区沿线民宿产业集群。信都区的象外客栈、茶旧沟星宿民宿、云清清民宿,内丘县的龙门客栈,沙河市的乐逍遥民宿等特色精品民宿,让游客尽情感受自然人文景观,在恬静的气氛中修身养性。
同时,我市通过“春花冬景”的全季旅游设计,串联起城市公园与乡村山野的赏花线路。4月以来,“梨想威县·花开逐梦”梨园赏花踏青系列活动、内丘县苹果赏花活动等,吸引众多游客到乡间游玩。邢台大峡谷、天梯山等景区以丹霞地貌和险峻山势吸引户外爱好者,攀岩、徒步、山地自行车等运动项目蓬勃发展。天梯山的悬空古桥、金水洞溶洞探险,以及抗大陈列馆周边的定向越野活动,成为户外运动的新亮点。
文化传承创新:
非遗民俗赋能乡村活力
我市深挖历史文脉,将非遗、民俗与旅游体验结合,赋予乡村旅游独特的精神内核。
各式皮影戏道具、表演技艺、唱腔介绍……在沙河市十里亭镇下解村有一座两层戏楼,一楼为戏台,是皮影戏日常演出和排练场所,二楼是皮影艺术展厅,陈列了珍贵的皮影道具、剧目文本、演奏乐器和皮影文创相关产品,详细展示了下解村历史、沙河皮影戏发展历程、演奏技艺。
沙河皮影戏在清风楼前上演。(资料图)
拥有300多年历史的沙河皮影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旅游旺季,下解村皮影戏剧团就在村里搭台表演;淡季,剧团成员还会应邀去外地表演,或者走进校园。为了满足更多游客体验需求,去年,村里还对传统戏楼进行改造,启动建设了展览厅、表演厅、皮影创作厅。
“乡村旅游+非遗”“乡村旅游+民俗”“乡村旅游+研学”……“跨界”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巨大红利,如今已成为多地塑造乡村旅游新面貌的重要途径。
在抗大陈列馆的沉浸式课堂上,学生们通过大量历史照片、实物证据和影像资料传承历史;九龙峡地质研学基地里,少年们透过放大镜观察太行山岩层褶皱,解码亿万年地质变迁。我市各地推出“乡村旅游+研学”模式,打造多个研学实践基地,大家走进张尔庄八仙葫芦园、紫金山、金沙河红薯岭等景区,让青少年在大自然中触摸文化根脉。
产业融合驱动:
从单一景区到全域共赢
我市通过“旅游+”模式延伸产业链,推动康养、农业、体育等产业协同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提升。
田野间,不少人选择前往乡村的果园、农场等地参加采摘活动,乡村采摘游热度持续攀升。
近日,在广宗县北塘疃镇曹家寨油蟠桃种植基地,红彤彤的油蟠桃挂满了枝头、果香四溢,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采摘。“我们开车从市区过来的,去年采摘过一次,就一直想着今年再来,多带点回去送给邻居们尝尝鲜。”市民赵亚明说。近年来,广宗县坚持将农业园区与文旅产业发展相结合,着力打造南寺郭葡萄风情小镇,建设油蟠桃种植基地、高端葡萄种植基地、车厘子采摘基地等,推动休闲采摘农业发展,形成了“三季有果、四季有绿”的生态休闲旅游特色风光。
在临城县西竖村的月霞农家院,游客在这里体验农活,吃农家饭,感受田园风光,十分惬意。西竖村位于岐山湖景区中心地带,附近还有崆山白云洞、天台山等景点,交通很方便,到景区游览的游客到村里农家乐品尝当地农产品,农趣十足。
5月5日,骑行爱好者经过内丘康养民宿。刘继东摄
依托西部山区高负氧离子环境,内丘县以“助眠经济”为抓手,打好“扁鹊康养”牌,发展多元化康养业态,建有扁鹊助眠客栈、涧石居宿集、龙门客栈康养民宿等一批集观光、休闲、养生于一体的特色康养民宿,成为游客新的打卡地。沙河市谋划促进康养与“森旅”融合,在红石沟、九龙沟、北武当山等景区推出森林花海、瑜伽禅修等特色项目,配套打造生态农场、临湖民宿等新业态。
作者:邢台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周林
来源:邢台日报
编辑:韩亭亭 范永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