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轻声细语819

来源 | 360个人图书馆


柏林墙围起来的西柏林

柏林位于东德内,西柏林实际就是一座四面被东德包围的孤城。

历史上很多时候,事实是如此清晰,但却总是迟迟不被一些人承认。

其实当东德建墙的那一刻起,胜负已经决定。

柏林墙前传

——柏林大空运

1945年,纳粹战败,柏林分别被苏联和美英法所占领,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大区块也就是东柏林和西柏林。

原本可是只有往来的东西柏林,随着苏联在占领区内强制推行共产制度,企图逐步蚕食西柏林,最终把西方盟军逐出西柏林;

而西方盟军则要把德国建设成为西方式自由民主的新国家,双方矛盾越来越深。

苏联于1948年3月30日突然宣布,从次日起将检查所有通过苏占区的美国人证件,6月23日又开始了对西柏林的交通封堵。

西柏林至此成为一块被苏联军队包围的飞地。

因为二战后,德国满目疮痍,生产力根本无法供应西柏林250万人的生活需要,斯大林绝不会怜悯生命,他要的只是屈服。

美国何去何从?


正如半个世纪之后,美国总统小布什在拉脱维亚首都里加发表演时反思的那样:

“是通过大国强权之间的协议牺牲小国的自由。这是历史上最大的错误之一,我们不会重犯这样的错误,为追求假稳定而姑息暴政、强权牺牲自由。我们已经上了一课,任何人的自由都不能牺牲。”

或许当时的杜鲁门总统意识到,美国有责任承担起领导世界的义务,对于斯大林的挑衅,自由世界必须给予坚定的回击,由此开启了一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空中运输行动。

为了震慑斯大林,杜鲁门总统在从本土调来了B29轰炸机,只要斯大林胆敢再向欧洲再进一步,就使用原子弹。


盟军为250万西柏林人定出了每人每天的供应量:400克面包、40克肉、30克油、40克糖、400克土豆泥、5克奶酪,以及一定数量的盐、鸡蛋和牛奶等。

空运开始时,美英法三国确定的指标是每天750吨。

经过各方面的努力,指标不断被突破,1500吨、2000吨、4000吨、5000吨,当1949年春天来到的时候,空运达到每天平均8000吨的水平,相当于封锁之前由铁路和水路运输的数字。


1949年4月16日,天气格外晴朗,这天是柏林空运有史以来最繁忙的一天,所有飞机倾巢而出,平均每63秒就有一架飞机在柏林的三个机场之一降落。

这一天,在滕珀尔霍夫机场降落362架次,日空运量达12940吨,创造了柏林空运史上的最高纪录。

这个运输量比封锁前的地面快递运输量还要大。

直到苏联解除封锁的11个月内,共有31名美国飞行员丧身。


强大的意义从来不是恃强凌弱,而是保护弱小。

所以当苏联人以四十个师包围柏林时,它只是收获到更多的唾弃,而美国人遮天蔽日的空运飞机,则赢得一个国家铭记在心的感恩。

在五十年后,柏林举行盛大的音乐会,主题就是“感谢你,美国”。


柏林墙前传

——摇翅膀的叔叔

哈弗森中尉是一名参与空运的美国飞行员。

当哈弗森中尉在空运初期到柏林观光,他带着他的摄影机到处拍摄。

当他站在藤帕尔霍夫机场的跑道头拍摄飞机降落时,他发现有人在盯着他看,原来是一群小孩隔着铁丝网看着他。

战时和战后到处飞行,很清楚这样的情形:小孩子会跑来要糖吃。

但这些柏林小孩很特别,只是静静看着他。

他和这些小孩聊了起来,当哈弗森说空运在冬天时会减少。

情况可能会很艰难。十几岁的女孩的回答,让哈弗森十分惊讶:

“你们那时不必给我们足够的食物,我们总有一天会有足够的食物,但如果我们失去自由,就再也拿回不来了。”

哈弗森被这个女孩深深感动,把口袋里的口香糖送给那些小孩,但糖果不够分,哈弗森就对这些小孩说,我下次回来时,我会摇摆机翼,然后把糖果包在小降落伞投下来给你们。

哈弗森回到队部,用他母亲寄来给他的手帕做了三个降落伞,把他的糖果配给包在降落伞下,并空投给小朋友。

当哈弗森再度从柏林起飞,发现那些小孩还聚在跑道头看着天空,哈弗森以为上次空投的糖果分不够,所以再空投一次。前后哈佛森空投了三次。

一名叫梅塞德斯的7岁女孩,开始很怕飞机的轰隆巨响,但她仍和其他孩子一起等待从天而降的糖果,但每次都抢不到。

于是女孩给哈弗森写了个字条,请他把糖果直接投进她家后院。

想不到,哈弗森真的执行了这个“任务”。

此后,有关“摇翅膀叔叔”的故事不胫而走。

有一天,哈弗森走到队部。

队部里挤满了小孩的信。

信封上署名给“摇翅膀叔叔”“巧克力轰炸机”。

哈弗森心想,糟了,他会惹上大麻烦,所以决定最后一次省下一个月的糖果配给,做了八个糖果降落伞;

心想,这将是最后一次空投糖果,他再也不空投糖果了。


一个星期后,哈弗森被叫进队部。

中队长问:“哈弗森,你最近做了些什么?”

哈弗森说:“飞的像发疯一样。”

中队长说:“你以为我很蠢吗?你还做了什么?”

中队长把一份德文报纸放在桌上,上面有他的飞机和糖果降落伞的照片。

哈弗森心想他的军队生涯就这样完了,甚至是军法审判。

但中队长只要哈弗森继续空投糖给小孩。

巧克力轰炸机的故事传回美国引起热烈的回响。

糖果公司、一般民众和学校学童捐出糖果和巧克力糖给柏林,还有人捐出手帕做降落伞。

空军对这次空运行动的代号是“存粮作战”,所以空投糖果给柏林的小孩则称为 “小存粮作战”。

在麻州,一群小学儿童借用一处旧消防站成立“小存粮作战总部”,负责接收和包装捐赠的糖果再送往柏林,结果有十七吨的糖果经由此地运输。

哈弗森变成了英雄。

除了继续飞运输机外,他还去带糖果去儿童医院,探望不能出门追逐降落伞的小孩。

柏林的小孩每天兴奋的望着天空的飞机,等糖果降落伞落到眼前。

美军空投糖果的地方主要在空地和儿童游戏场,只要是视线可以,空投糖果一直在持续,直到柏林空运结束为止。

历史没有如果,但如果像巴顿将军所说的那样:“该死的,让老子率领这帮狗娘养的德国兵,打倒莫斯科。”

以巴顿将军的军事能力,德国兵的军事素质,美国人的后勤补给,还真能打倒莫斯科绞死斯大林......

也许有很多事都不会发生......太美,不敢再想下去。

柏林墙


上图中的黄色一点是西柏林,处于东德的包围之下,是块飞地

世界上所有的墙都是阻止外面人的进入,只有一堵墙是阻止里面的人出来——监狱, 没错,民主德国就是监狱。


二战结束,德国分别被美苏占领。彷佛如上帝安排的一样,人类社会哲学实践成效的终极较量,在一个同文同种规模相差不大的国家中展开——资本主义VS Socialism。


这场制度竞争几乎就是前年世界杯半决赛德国对巴西屠杀的翻版,据统计,短短十几年时间里,东德有250万人通过柏林这个唯一通向西方的关口奔向资本主义世界。

任何天花乱坠的政治学说都不如人类用脚投票来的真实,孔子就曾发出:“苛政猛于虎。”的感慨。

说个题外话,或许世界上大部分人都读不懂专业的政治学著作,但可以通过观察自己国家内最富有,最有学识者的去向何处,就一目了然。

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来说,美国依然是这个世界上最具有活力的国家。


言归正传,东德政府在1961年8月13日,将最后通向自由的出口也封堵了。

面对赫鲁晓夫在古巴导弹危机时的挑衅,约翰·肯尼迪总统有必要做出回击,只是不同于苏联人拿导弹在那的耀武扬威,美国总统选择的是意识形态的进攻。

当西柏林人被围墙包围,身陷绝望的时候,肯尼迪总统派来了1500个美国大兵保卫这种城市,当肯尼迪来到柏林时,受到了100万人夹道欢迎,为什么会有100万人前来听演讲?

很简单,他们需要的是信心。

肯尼迪留下一篇堪比2000多年前雅典执政伯里克利《阵亡将士葬礼演说》的华章:

“世界上有许多人确实不懂,或者说他们不明白什么是自由世界和Communism世界的根本分歧。让他们来柏林吧。 有些人说,Communism是未来的潮流。让他们来柏林吧。 有些人说,我们能在欧洲或其他地方与Communist合作。让他们来柏林吧。 甚至有那么几个人说,Communist确是一种邪恶的制度,但它可以使我们取得经济发展。“Lasst sie nach Berlin kommen.”(德语,意为:让他们到柏林看看)
自由有许多困难,民主亦非完善,然而我们从未建造一堵墙把我们的人民关在里面,阻止他们离开我们。”

冷战本质上是一场人心之战,其实当东德建墙的那一刻起,胜负已经决定。



从1961年到1989年这37年里有大约5000人尝试翻墙,奇思妙想,层出不穷,也有61人因此丧生,其中有两个颇令人感动。

一伙青年驾驶大客车奔墙而去,因为目标过于显眼,一阵枪林弹雨过后,驾驶员身中19颗子弹,但凭借意志的坚持,冲破了柏林墙,就在那一刻,他停止了呼吸,故事的结局令人唏嘘不已,但也略感安慰,因为他最后的眼神定格在西柏林,他看到了魂牵梦绕的自由之地。

另外有两个家庭,共8个人从后院乘坐热气球逃离了东德,但遭到空军的截击,升空28分钟后紧急迫降,因为不确定是否穿越成功,这8个人就这样躲在气球帐下过了24小时。

以命相博的赌局,有几个人敢揭开那个骰盅?

直到西德士兵那句话才揭晓答案:“你们自由了,这里是联邦德国。”


1981年里根继任美国第40任总统,上台后,一改美国外交过往的绥靖政策,坚定主张搞垮苏联,人类自由和独裁迎来了最后的决战。

1987年,里根来到柏林墙又留下了一篇演说,虽然辞藻华丽不如肯尼迪,但却是一篇决断的宣言:

“戈尔巴乔夫先生,如果你真的在寻求和平,如果你真的在寻求苏联和东欧的繁荣,如果你真的在寻求自由化,那么,请你来到这里。戈尔巴乔夫先生,打开这扇门。戈尔巴乔夫先生,推到这堵墙。”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篇演讲敲响了苏东集团的丧钟。


两年后,因为东德政府签署了一个简化公民出入境手续,成千上万的东德公民聚集在柏林墙边,要求通过边境。

人心所向,犹如潮水,终于有一个边防军长官下令开放,民众陷入狂欢,刚刚卸任的德国总理默克尔也在现场。

“我希望你们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一天的感受,至少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等待了35年才有那种自由的感觉,改变了我的人身。”她后来说。


这些故事无不在践行着帕特里克·亨利在人类历史上那段激荡人心的宣言:

“莫非生命真的如此珍贵,和平真的如此甜蜜,以至于我们要为此忍受镣铐和奴役?全能的上帝,快制止吧!我不知道别人将要何去何从,至于我,不自由,毋宁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