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敦煌法书名迹选》 · 酉方馆限定典藏版书影

《敦煌法书名迹选》(全三册)

出版社:中华书局

编者:酉方馆

责任编辑:李若彬

装帧设计:毛淳 姜男

近年来,敦煌学研究持续掀起热潮,藏经洞出土的文书遗珍尤受学界瞩目。随着书法艺术领域研究的深化,各种以敦煌书法为名的出版物也陆续登场,然众多书法爱好者购阅品鉴后,常有"明珠蒙尘"之憾。

大量丛书多以文献价值为先,却忽视了书法艺术的范式精髓——这里恰需重提书法传承中至关重要的概念:"法书"之辨。

溯书法源流,"法书"之称肇始于魏晋,特指经历史遴选的书法范本。无论是墨迹真传抑或碑刻遗存,能膺此法书之誉者,必蕴含取之不尽的法度规范与美学范式。历代名家经典历经岁月淬炼,既凝结着前贤对笔墨规律的深刻把握,亦彰显艺术创造的至高成就。

正如"印宗秦汉,书法晋唐"之论所示,晋唐法书所臻至的时代艺术高度,为后世树起永恒的标杆,作品的示范性与权威性构成了书法史的核心脉络。法书主要承担艺术传承功能,其价值更多体现在对后世书写者的技法指导和风格启示上。

当我们聚焦敦煌遗墨,一个核心问题自然浮现:这些千年遗珍中是否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法书?答案必须是肯定的。

纵使敦煌所出多为文书、写经,且多数书写者之名已隐于历史尘烟,然其笔端每每皆有所本,尤其是那些展现高超临摹水准的写卷、手札,恰是法书传承脉络的生动印证。

蒋善进临《真草千字文》与智永《真草千字文》刻帖的双向解读,武周残片中隐现的李邕风骨,乃至后梁碑文与欧阳询书风的时空呼应,无不印证着法书精髓的赓续。因此,如何从全世界浩如烟海的敦煌遗珍中择选出符合法书标准的作品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最大的考验。

敦煌法书之三大体类

中国书法的传承主要有两种载体——墨迹和拓本。目前流传有序的晋唐墨迹极少,而且在时代和真伪的鉴定方面也多存在争议。宋代是金石学研究的发轫,史载拓本言及宋拓已为最高,在敦煌藏本发现之前,可靠而可考的唐代拓本基本无从得见。

若将敦煌法书比作明珠,其中最为璀璨者当属以下三类:

首推三件唐人临王羲之手札。临右军书为唐人风尚,敦煌藏有多件王羲之作品的临本,其中深具代表性而现藏处已知的主要有三件:《瞻近、龙保帖》《旃罽胡桃帖》与《服食帖》,分藏于英、法、俄三国,他们所呈现的是一次次穿越时空的艺术对话。


唐人臨王羲之瞻近、龍保帖


唐人臨王羲之旃罽胡桃帖


唐人臨王羲之服食帖

相较于《十七帖》刻石,敦煌墨迹本锋芒毕露,使右军笔法之神采跃然眼前。细观其运笔,中锋遒劲处若松枝挂雪,侧锋流转时如惊鸿照影。特别是墨色由浓转淡的韵律感,恰是宋刻拓帖难以呈现的精微之处。他们的行款、结字与宋刻拓帖稍有不同,这些差异非但无损其价值,反而为研究王羲之书法流变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和独特视角。

次为四件唐拓孤本。古代没有印刷技术,墨迹难以传播,拓本就成了最好的书法学习范本,而这四件拓本的价值和影响力,甚至高于其他墨迹。从艺术的角度看,四拓乃当之无愧的名品,唐太宗、欧阳询、柳公权皆为书法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从版本的角度看,四拓原石早毁,皆为传世孤本,时代可靠,拓工精湛,纸墨面貌举世无双:


唐太宗書温泉銘

唐太宗《温泉铭》拓本堪称帝王书法的巅峰之作,其字势开张如龙腾九霄,笔力雄健处竟透纸三分。大英图书馆藏本虽仅存五十行,然"岩岩若孤峰独立"的魏晋遗韵清晰可辨。


唐歐陽詢書化度寺塔銘

欧阳询《化度寺碑》敦煌本更是书史重要的早拓样本,虽仅为选字,但具备其他传世拓本无法替代的独特价值,其点画精严宛若新发于硎,尽显率更"峻拔森严"之风骨,及以大字法作小字之究极经营。


唐柳公權書金剛經

柳公权《金刚经》拓本保存完好,无一字缺损,通篇五千余字无一懈笔,在柳书中特以骨力劲健、铁画银钩着称。拓本未经重割,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疏密有致,原碑书写的变化和韵律感得以充分展示。‌


唐人书佛説大悲陀羅尼拓本

至于《佛说大悲陀罗尼》拓本,首次公之于世,虽无书家款识,然其结字宽博、笔势浑穆,俨然褚遂良《伊阙佛龛碑》之神韵。

再者当属三件"无名经典"。虽非名家手笔,然其艺术造诣经岁月淘洗愈显光华:


蒋善进临智永真草千字文

蒋善进临《真草千字文》堪称临池典范,其真书部分骨力洞达,草书段落则风樯阵马,与智永关中本相较,唯缺三分圆熟,却多七分生趣,如果不是最后有落款“蒋善进临”,可能还真会误以为出自永师手笔。


武周人書文書殘片

武周时期文书残片更是惊艳绝伦,文中"则天文字"与李邕书风的奇妙融合,恰似在时空交错处绽放的异卉,其方折处透出《麓山寺碑》的峻拔风骨,纵逸之势又后合赵孟頫诸行楷名篇。


五代後梁人書韓遜生祠碑四十六行

五代后梁《韩逊生祠碑》则堪称欧阳询书风的隔代传响(因其酷似欧阳询手笔而火遍网络,甚至被一些不明就里的人误以为大欧真迹),如其"门"字右竖的蓄势回锋,与《九成宫醴泉铭》如出一辙,然横画起笔的凌厉之势,又隐约可见晚唐书风之嬗变。

当然,凡择选必有取舍,难以求全,希望我们的一番苦心能得方家之会心颔首。

文明之殇:艺术的流失轨迹

当我们择选这十件法书作品并开始探讨出版的可能性时,无奈地发现,他们不仅皆藏海外,且分散于三国。其中法国最多,有七件半,英国有一件半(化度寺碑的拓本英法各收藏部分页面,故称半件),俄罗斯有一件。

而当我们系统梳理这十件艺术瑰宝的流徙轨迹,一段文明之殇重现眼前。1908年伯希和的"学术劫掠"堪称精心策划的文化浩劫——这位通晓十三国语言的汉学家,在藏经洞中驻留三周,以文献学家的眼光精选出最具价值的两千余卷文书。


伯希和半身照

其选取标准之严苛,从《温泉铭》拓本尾题“永徽四年(653年)八月三十一日圉谷府果毅(下缺)”墨书即可见一斑:有力佐证了其“唐初物”的身份,成为传世碑帖拓时可信的最早记录。相较之下,斯坦因1907年的攫取虽量达七千余卷,但因语言隔阂,多而不精。

更令人扼腕的是1920年的二次浩劫。白俄残部窃据莫高窟期间,竟将经卷文书裱糊为窗纸,将彩塑佛像充作枪靶。据敦煌研究院档案记载,当时洞窟地面堆积的经卷碎片厚达尺余,俄军马蹄践踏处,尽是文明碎片。

这一切的一切更使我们坚定了精印出版这些作品的决心,带它们回到中国书法的家园,将流失法书的本真面貌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成为编者肩负的时代使命。

文化复兴:敦煌法书再现工程

事在人为,为让千年笔墨重焕生机,编辑团队启动了为期四载的跨国寻索,线上线下跨语种的无数次沟通、严求标准的反复重新拍摄采集。如时光倒转,“敦煌四拓”百年后首次合体梦圆;法国国家图书馆采用的先进扫描技术,使《真草千字文》等作中唐纸的纤维纹路纤毫毕现;大英图书馆提供的一图多版选择使编者分合得以兼顾;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坚持“拍到满意为止”的执着精神令《服食帖》首次以如此强的立体冲击力震撼着我们的心神。

集结这些法书名迹,首次以全员高清原色呈现,我们希望读者不仅能从其中看到唐人结体、用笔的趣味,也能看到时代纸墨、拓工特有的丰富层次与多变光彩。“在过去的百余年中,藏经洞文书的发布,经历了早期集资影照、缩微胶卷、黑白图録,到现在的彩版图録的进步,敦煌秘籍带着四至十一世纪敦煌人的风尘,成为我们现代人书案上的可以摩挲临习的模板,令人神往。”

全书以双语忠实记录作品信息,包括最新的装裱形式,便于国内外学者入探门径。

由于授权过程中一直苛责素材的传真性,本书所获最终图版素材质量皆超过原大印刷的要求,所以我们特在每件作品全览图、原大图之外,还提供了放大图版(除金刚经一件为局部节选放大外,其他作品皆为全作放大),从资料属性、临习属性和欣赏属性,力求为不同读者提供最完备的信息。

书中原大部分附周林先生释文,前有刘光、徐俊二位先生的点题序文,从不同角度与读者分享感受,言之恳切,令人动容。

以下为书内部分页面印前文件:














套丛书承蒙徐俊先生题签

授权申请过程中亦得到朱汗青、芮逸轩先生襄助

特此鸣谢!

本书分三册,共收录敦煌藏法书名迹10

其中墨迹手稿6件,拓本4

每件皆提供原大原色全文内容

除柳公权金刚经外

也提供了包括全文放大内容

书籍目录


书籍函套

(以下图片为实拍书影)





书籍封面






内容实拍







精装版


¥258元

典藏版



本次出版特制 600套典藏版

函套采用包布、烫金工艺,提升实书质感


同时 典藏版 附赠

欧阳询化度寺碑原大复制本

售价与普通精装版同价 258元

(点击小程序即可购买本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