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形成了特有的法度和审美标准,支撑着书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书法的法度和审美标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不断拓展,历朝历代的书法都有其鲜明的时代性,其本质就是源于法度和审美跟随时代潮流的结果。
书法想要发展必须要创新,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然而书法的创新不能背离法度和审美标准,否则就不再是书法。
法度在书法中指书写时遵循的规则体系,包括笔法、字法、章法等,是传统书法艺术的根基。其本质既是规范,也是动态发展的智慧。
法度的定义说明书法的发展要在遵循一定规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法度不是死的,而是需要灵活运用。
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寒食帖》等经典之作,之所以能穿越时空打动人心,正是因为它们既遵循了书法艺术的本质规律,又展现了独特的个人风格。这些传统经典不是创新的束缚,而是创新的基石。
当代书法创新中出现的某些现象颠覆了人们对书法的传统认知,强调视觉冲击,对汉字解构,融入抽象艺术概念,开发现代材料和技术。这些"创新"并非是对书法本质的背离,而是赋予了书法更为多样的面貌,让书法丰富起来,拓展书法的生存空间。
这些创新之所以被人看不懂,是因为王羲之一脉书风对书法审美标准的长期统治,导致人们无法看到书法的全貌,书法不只有王羲之,也不只有唐楷,更不限于端庄、规范,书法之美需要用心体会而非仅仅限于表面。
古人尚且不拘泥于规范,北周书家赵文渊所书《华岳庙碑》楷隶杂糅,风格独特,前所未有,并不符合楷书和隶书的书写规范,虽然也不被当时社会认同,但是却得到后世赞誉,在今天看来更是一种创新的好方法。
法度和审美标准并不是死规定,并且还因为时代特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往往成为后人学书的束缚,唐书尚法,崇尚书写规范,宋朝就变唐法追求尚意书风,这并不是某个人的突破,而是时代文化的选择,尚法和尚意都没有逾越法度之外,但是却带给书法不同的时代特征。
历朝历代都有书家敢于突破前朝法度,为书法注入新的活力,今人也当不逊于古人,不要在书法创新中被束缚住手脚。
王冬龄先生将文字重叠,用清晰的线条塑造出混乱的效果,其本质也没有改变传统的笔法和结字,乱书虽乱,但是依旧没有背离传统法度。
曾翔先生溯古寻真,于古早砖瓦简牍这些民间散迹当中寻找自然、率真的书写,其本质是探寻笔法与结字的根源,其书法充满了篆籀笔意,正是遵循书法最古老的法度。
这些创新都是在作者积淀了深厚的传统书法功力的基础上,并结合时代文化特征进行的大胆实践,并非凭空臆造,因此才会受到书坛的高度赞誉,和国内外艺术界的一致认同。
这些创新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并且带给人们对书法更为丰富的认知,也引领民众发现书法审美的更多角度,成为时代创新的旗帜。
书法创新不能背离法度和审美标准,但是也不能裹步不前,要勇于突破前人窠臼,寻求自我,展现个性,为书法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