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到六十年末,总后勤部连续设置了五个直属“办事处”。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总后办事处才逐渐撤销与合并。人们不禁要问,既然有了各大军区的后勤部以及各省(区)军区的后勤部,为什么总后勤部还要再设直属办事处呢?这不会造成机构多余、管理重叠和资源浪费吗?
“打仗就是打后勤”这个道理,也是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后期才悟出来的。当年解放军大兵团作战的后勤供应,都是动员千千万万的老百姓支援前线,用肩扛、担挑和小推车运送解放军的各种补给。部队就一心一意打仗,各种物资供应交给解放区地方政府。
到了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由于朝鲜已经没有足够的后勤供应物资,志愿军的后勤供给几乎百分之百来自国内。于是,志愿军由洪学智副司令员专门负责后勤保障。从这时起,人民解放军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后勤供应和保障体系开始建立、完善和正规化。
1955年成立的各大军区和各省军区,都成立了后勤系统。大军区后勤部属于军级单位,省军区后勤部属于师级单位。同时,总后勤部也相继完善,形成上下完整的全军后勤保障体系。各大军区后勤部下辖各分部、兵站、医院、仓库、工程团、汽车团、军马场等等单位,一应俱全。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到六十年代末,总后为了保障解放军在战争时期完善畅通的后勤供给,先后成立了五个“总后办事处”(白城办事处、大同办事处、西安办事处、重庆办事处和青藏办事处)。这五个办事处的规格都很高,正军级单位,与各大军区后勤部同属一个级别。
总后的五个办事处番号应该是“总后勤部某某办事处”,对外是代号。办事处下面也是设置兵站、基地、仓库、汽车团、工程团、医院、军马场、仓库、修理厂等单位。与各大军区后勤部下辖的单位基本一致。
可能有人问了,既然各大军区后勤部已经有了健全完善的后勤供应和保障体系,为什么总后还要再成立那么多相应的后勤供应和保障部门与单位呢?答案就是准备打仗,成立办事处 就是在将来战争的情况下,总后有一套完善的部队供应和保障体系,以应付现代化战争对后勤供给系统的需要。
各大军区后勤部门,主要负责地区部队的后勤供应和保障;总后办事处,主要负责大区域部队的后勤供应和保障,同时带有一定的机动性和灵活性,起到物资补缺的作用,发挥向重点作战地区倾斜供应的功能。
办事处的成立主要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也体现了解放军对后勤工作的重视。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部队的精简整编,五个办事处陆续开始撤销、合并与移交,退出了军队后勤系统,但其基层单位大多数都保留了下来,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裁军和本世纪的军改后。像部队军马场全部交给当地政府,部队医院撤销、缩编与合并,部队汽车团归属集团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