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万年前的非洲坦桑尼亚早期人类造址,到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的黏土偏方,再到《本草纲目》中记载的“伏龙杆", 再到16世纪的盖章土,到如今的海地泥土“饼干”,人类食土的历史贯穿了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
据统计全球超过20亿人曾或正有食土的行为,根据原因可以分为三大类:疾病,饥饿,信仰。
今天就带大家一起回顾人类的食土史,以及背后的科学解释。
疾病
公元500年前,古希腊岛屿—利姆诺斯岛,到了每年的祭祀日,岛民都上山挖一种红色的黏土,一担黏土可以赚2奥博币,挖出黏土被统一送到作坊,经过淘洗再、晾晒,再切割成固定的小块,并且每一块黏土都要经过最早的ISO 认证:女祭司一边念叨着咒语,一边给每块黏土盖章,制作好的成品被送到店铺售卖,至此一条完整古希腊的医药产业链就此形成。
成品
在下毒成风的古希腊,城市居民把这种黏土块当成可随身携带的解药,而且必须是经过盖过章后的才行,可能在当时人们的眼里这种盖过章的黏土可以给增加10点魔抗和10点护甲。
到了罗马时代,盖伦则亲自跑到了利姆诺斯岛亲自考察学习,并带回了2000块成品给皇室使用。
(注:此盖伦不是来自峡谷先锋,而是古罗马时代的宫廷御医和医学权威)
到了欧洲中世纪,人们传得更是天花乱坠,整个欧洲都在使用这种黏土。
腹泻?来一粒!
发烧?来一粒!
口腔溃疡?来一粒!
没有什么问题不是一粒黏土不能解决的。
此照片和内容无关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传说只要靠近这种黏上块,就会感受到它特殊的魔力,那些在医学和美学模糊分界线上徘徊的江湖郞更是推荐人们在脖子上佩戴一块黏土,既美观,还可以感受它的神奇效果。
站在现代医学角度,这些方法大多是没有效果的,如果说非要有,那也只是安慰剂效应。
饥饿
202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全球粮食浪费指数报告》显示,美国人均食物浪费量95-115公斤/年,是全球平均水平的3倍。与此同时,全球约有78亿人处于饥饿状态。
以太平洋岛国一海地为例,当地有超过 80%的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饥饿难耐的老百姓不得不吃当地的一种特产—Bonbon Tè ,中文叫“泥饼”,这种食物通常由泥土+水+盐+糖做成,稍微高点档次的还会添加少许黄油。
一口一个不吱声
在秘鲁和哥伦比亚的亚马逊雨林山区,当地居民为了弥补粮食的不足,通常会将黏土与有毒的野生马铃薯或橡子混合,以中和毒素。
不仅如此,非洲小国——多哥,在青黄不接的时期,当地老百姓用黏土或者石灰石制成面包,虽然不能充饥,但可以获得的饱腹感;据不完全统计,非洲将近30%的人患有贫血,贫血的原因很多,其中一项是因为饮食中缺乏铁元素,所以当地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适量地食土可以改善身体情况。
在古代粮食产量低下的情况下,食土现象更是频繁。
《汉书·食货志》:兴平年间,民饥馑,撮野鼠、食草根,或掘土而食,名曰“观音土"。
《晋书·惠帝纪》:西晋永嘉之乱,并州饥荒,百姓流移,掘土为食,死者十之五六。
《旧唐书·五行志》: 永淳元年,关中旱蝗,“民食树皮、土屑,死者相枕于路。
《宋史·五行志》:嘉定年间,两渐饥荒,“民土为饼,称'佛粉’,食之多腹胀死。
《明实录·崇祯长编》:崇祯年间,河南大旱,取土细,和水为饼,晒千称“神仙面”。
《清史稿·火异志》: 光绪“丁戊奇荒”,河南等地“民食榆皮、土面,死者数百万”。
《日本灾异志》:1732 年大主保饥荒,土佐藩百姓“食土丸,腹胀如鼓”。
《瑞典饥荒史》:1770 年瑞典饥荒,农民将树皮与黏土混合烤制面包,导致肠道堵塞死亡。
《孟加拉饥荒报告》:1943 年孟加拉大饥荒,贫民食用高岭土混合野菜的“泥土糊”。
信仰
在非洲津巴布韦,当地原始部落流传着一种说法:想要让自己的胎儿健康聪明,请多吃黏土吧。部落的人们认为万物来自土地,土壤象征着生殖力,食土有助于部落繁衍后代。
15世纪三角贸易时期,黑人从非洲被带到了美国种植园,除了每日的高强度劳动,还要忍受着思乡之苦,为了下辈子能够投胎回到故乡,他们偷偷地吃下泥土,吃的越多,成功的概率越大,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做可以让灵魂回到故乡。
新墨西哥州的奇马约神社是美国最重要的天主教朝圣中心之一,每年吸引着超过30万的朝圣者,其地位相当于道教的武当山,这座神社里面有个小隔间,叫做“el pocito”,里面有个土坑,教徒们相信这里挖出来的“圣土”具有神奇的力量,直接食用或者装在小瓶内挂在身上,可以增加神的庇护。
就是这个坑
疫情期间,媒体反疫苗的宣传,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觉得吃土是亲近大自然的方式,甚至认为可增强个人身体素质,使得吃土现象愈发普遍 ,甚至产生了专门的黏土制品,下面这款就是黏土咖啡,想来一杯吗?
泥土咖啡
如今上流社会希望靠吃土对自己进行美容,女演员莎琳·伍德利曾爆料自己的食土体验:吃完一勺黏土的第二天,拉的粑粑中竟然有一股重金属的味,天呐,它真的能帮助我排除体内的重金属,甚至我的小便都有一股金属味。
具体有没有重金属味我们不知道,但是泥土本身含有的金属元素——铁或者锌,铁元素与胃酸发生反应产生的金属氧化物本身自带一种刺激性气味。
食土癖
上面几种是有原因的,那么下面几种情况完全是为了吃土而吃土。
19世纪末,美国南方乡村,当地很多老百姓会把泥土当作调味品放在橱柜内,做饭可以不放盐,但绝对不能缺少黏土,别问为什么,可能在他们看来,不放黏土做出来的饭菜没有灵魂。
《纽约时报》就曾采访过密西西比州一位居民——格拉斯太太,被采访时说道:“有的时候,我真的非常想念它,我希望自己手头现在就有泥土,如果从正确的地方挖到上等的泥土,会有一种很好的酸味”。
众所周知,钙、铜、镁、铁、锌,这些微量元素对人体又是非常重要,美国南方的泥土中又碰巧富含这些元素,这也许可以解释这种习惯的由来。
结尾
科学家发现很多灵长类动物,例如黑猩猩也会有食土的行为,由此可推断,人类食土行为的历史非常悠久、可能是伴随着进化而来,这其中背后的意义,既包含着生存的智慧和又包含着文化的密码,无论哪种,都是人类希望活下去的欲望中所蕴含的不可思议的力量,一切为了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