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状元赵秉忠殿试卷

zhihu.com/question/658616126/answer/3537925166

明朝状元试卷 2460 字无一涂改,可能吗?

可能

但也可能是裱糊的好

殿试不誊录也不糊名;

明清科举试卷要求卷面无涂改,但不代表考生没有涂改。

状元的试卷未必没有涂改,可能只是他手工活好而已。

乡会殿三级考试中,卷面都不能出现涂改痕迹。一旦出现字迹不洁、错字、别字包括忘记避讳的字眼,哪怕只有一个字,也是直接黜落。

所以可以说不仅是状元,几乎所有的上榜考生试卷都没有涂改痕迹。

那为什么说不代表考生没有涂改呢?

如果你手头有科举考试试卷真迹,放在阳光底下看,会看见纸张上有斑驳的痕迹。

这是因为科举考试时,为预防考试时笔误,考生进考场前,会携带与卷纸相类的纸浆和毛刷、瓶子、刀子、剪子、炉子等工具,当卷子出现错字,考生会将它挖去,均匀地撒上纸浆补起来,再用烤炉烘干。

对考卷的修补必须要直至同原卷外表没有区别才算合格。

在笔误处挖洞、补浆、焙干是一套非常细致的技术,却也是每个科举考生必备的基本功。

所以状元的试卷未必没有涂改,可能只是他手工技术好而已。

解释几个问题,大部分评论请不要用你的常识挑战其他人的专业知识。

首先,挖补有一套专用的工具,在书店之类的地方装在小盒里成套出售,里面的小刀一般有竹木或者薄铁等材质。

在乡试的阶段,考生可以带很多东西,例如卷布、油布门帘、号顶、小凳、钉、锤、蜡烛、烛台、蜡签儿、蜡剪儿、搁脚板、枕头、铺盖、面盆、衣竿、水筒、风炉、合铜锅、铫子、匙箸筒、饭碗、茶盅、炭、香等等。

清代小说《儿女英雄传》明确说:“(考篮里)又是一分匙箸筒儿,合铜锅、铫子、蜡签儿、蜡剪儿、风炉儿、板凳儿、钉子锤子之类。”

这些就是挖补工具。

第二,殿试阶段,很多人觉得带着挖补刀见皇帝是大不敬,这完全是臆想。

首先,殿试的时候见不到皇上(最多开考前远远地见一面),皇帝只负责出(选)考题,要面见皇上需要等到琼林赐宴。

其次,文具刀真的很小,根本不会有人管。

最后,关于生火的问题,殿试因为没有黜落,所以没有那么严格。皇家为示优待士子,还往往会提供热茶、碳炉等等,考试环境和乡试不可同日而语。

(说个题外话,殿试别说带文具刀,还可以背桌子去。保和殿的官试桌只有一尺多高,是北方炕桌样式,南方士子要盘腿而坐,很不习惯。于是许多人自制一张高考桌,背上殿去,考桌木板蒙布为面,铁条为腿,活动可折叠。)

其次,很多人说:为什么不打草稿誊抄。

确实有草稿纸。但草稿纸数量有限,需要打草稿和誊录出场文(带出考试给师友品评)。

其次,正式上交需要用誊真的朱线纸,一般来说12或14页,每页十二行,每行二十五字,每页300字。乡试不止需要答一道题。

最后,关键问题是时间,考卷的字迹对考试成绩非常关键,尤其是殿试只糊名,不誊录,因为殿试重书法,要依书法排名次。

说白了考生不是在写字,是在写书法作品。如果出现了错字,就把整卷誊抄一遍,需要多少时间?

而对考生来说,挖补往往更快更便捷。

最后,根本性的证据是实物,我说了,在博物馆里打开柜子,把清代殿试卷放在阳光下看,是可以看到挖补痕迹的。

清代笔记出现很多关于乡试殿试阶段挖补的记载,最著名的是状元实业家张謇,《凌霄一士随笔》里说光绪二十年(甲午科),翁同和是殿试的读卷大臣。

张謇的卷子挖补一个字,挖掉后却忘了补写。翁同和替张謇补写,而且一定要取张謇为状元。

当“光绪尝询翁以此卷何故为元,对曰:“殿试向重写而不重作,此卷则写作均佳,允可冠冕多士。且今年皇太后六十万寿,此人为会试第六十名贡士,适符庆典,可为国家得人贺。”

可见,不管是哪级科举考试,都是有挖补。所以这份明朝状元试卷,我没过眼,到底是否有挖补我不得而知。但如果仅仅是无错别字,似乎不值得惊讶。

▼今日推荐关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