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也是中法镇海之役胜利的140周年

位于戚家山街道的炮台

曾经抗击过敌寇

打下过日本侵略者的飞机

也曾在中法镇海口大捷(又称镇海之战)中

立下赫赫战功

镇海口海防遗址(江南部分)

是北仑区内唯一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戚家山街道的四个炮台

便是该遗址中的精华

下面一起来看

甬江南岸

北仑炮台的前世今生

已消失的炮台——南拦江炮台

南拦江炮台,位于甬江南岸的泥湾道头,始建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最初配置国产前膛火炮6门。1841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时,炮台内清军曾被英军合围,死伤惨重。其后,炮台废弃。


△南拦江炮台使用的英吉利前膛炮(源自招宝山炮台图册)

1881年,为增强甬江口的海防,清廷重建南拦江炮台,增建营房二重,各十三间,安炮六座。

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中法镇海口大捷(又称镇海之战),是清军在浙江镇海口成功抵御法国远东舰队进攻的一次重要战役,被称为中国近代海岸保卫战中唯一一次取得全胜的战役,在中国反侵略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战争中,南拦江炮台作为镇海口要塞的二线防御炮台,用于后备


△南拦江炮台图(源自招宝山炮台图册)


△南拦江炮台(源自浙江镇海口海防布置战守情形图)

民国三年(1914)六月,镇海要塞因保存各种材料并修理枪械需要,南拦江炮台改设为机器所,专掌保管一切材料及修理枪械补充等事物,民国二十年(1931)二月,改编改称为修械所,后被废弃。如今,南拦江炮台遗迹已无存。

镇远炮台

镇远炮台位于戚家山街道的小浃江畔,北临笠山,东面为蛟门。


△镇远炮台图(源自“浙东镇海得胜图”)

清光绪六年(1880年), 浙江巡抚谭钟麟以金鸡山、小港口,海舟皆可登岸,命杜冠英在小浃江口建镇远炮台,后在中法镇海口大捷中发挥过不小作用。

光绪十四年(1888年),镇远炮台之东北宏远炮台建成,该炮台就地处二线,用于后备。1936年全面抗战爆发前,鉴于甬江镇海口海防形势的变化,防御重心东移外扩至招宝山威远炮台、宏远炮台以及钳口门的新镇远炮台。镇远炮台遂被废弃,炮台上的口径17厘米克虏伯火炮被移至宏远炮台。


△镇远炮台旧影(约1890年左右,中国港口博物馆藏)

1969年,小浃江出海口改道,在下游浃水大闸建成后,由于镇远三合土炮台经常被水浸泡,局部坍塌损毁。

现在的镇远炮台,西侧是公园路北侧是集装箱车来回穿梭繁忙的港口路东面的海涂早已变成陆地,满目是工厂林立的开发园区。


△笠山上拍镇远炮台(2021年8月摄)

2018年3月,为配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海口海防遗址(江南部分)的保护修复工程,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仑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对平远、镇远、靖远三座炮台遗址进行了发掘


△考古发掘中镇远炮台俯拍(2018年拍摄)

如今,镇远炮台的遗址公园正在修缮中,下半年将会完成向市民免费开放。

靖远炮台

靖远炮台位于戚家山街道金鸡山东麓沙湾,始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炮台坐南朝北,原设炮眼5孔,营房5间。三合土夯筑,炮房平面呈L字形,立面呈梯形。炮洞宽2.4米,高2米。光绪十年(1884),靖远炮台置阿姆斯特朗80磅前膛炮4门,瓦瓦司后膛炮1门。


△阿姆斯特朗80磅前膛炮(源自招宝山炮台图册)

1885年中法战争镇海之战时,靖远炮台与镇远炮台、威远炮台、定远炮台、安远炮台同处镇海要塞海防第一线,曾英勇炮击入侵镇海口的法国远东舰队,为镇海口防御作战的胜利发挥过积极作用。


△靖远炮台旧影(约1890,港口博物馆藏)

抗战前夕,由于镇海口的军事重心东移,炮台遂被废弃。

目前,靖远炮台的遗址公园正在修缮中,不久后将会建成向市民免费开放。


△靖远炮台门额


△ 1845年产英国产B·P前膛炮(中国港口博物馆藏)

平远炮台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因中法镇海战役后发现旧炮台位置偏内、旧炮射程不远,不利于防守,遂于甬江南岸金鸡山山腰平远炮台一所,十四年(1888年),置克虏伯21公分口径后膛炮1门。与北岸招宝山南麓的安远炮台隔江对峙,封锁江面。


△平远炮台遗址俯视图(2018年拍摄)

1936年,鉴于炮台位置偏内、且三合土炮台不耐大炮和炸弹轰击,民国政府撤掉了平远、安远、绥远三座炮台,原平远炮台的克虏伯21公分口径后膛炮被移至钳口门镇远新炮台内。

目前,平远炮台的遗址公园也在修缮中,完成后将会建成向市民免费开放。

宏远炮台

宏远炮台位于戚家山街道的浃水大闸东侧,原小浃江出海口西侧的笠山上、海拔高度为30米。该地东临蛟口门,西与虎蹲山、游山对峙,是控扼甬江出海的咽喉,军事地理位置极为重要,为兵家必争之地。


△宏远炮台全景旧影(约1890年,中国港口博物馆藏)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1841年10月10日黎明,英军中央纵队第49团步炮兵440人,携炮4门在笠山前抢滩登陆;英军左纵队步炮兵1040人,携炮6门从钳口门登陆。两路英军向西夹击,攻克了军事要地金鸡山,清总兵谢朝恩中炮壮烈牺牲。


△宏远炮台(源自招宝山炮台图)

1885年3月1日,中法战争镇海之役打响时,甬江口第一道防线是招宝山威远炮台、定远炮台和小港口的镇远炮台。随着军事技术及炮火射程的发展,第一道防线已不能适应海防的要求。

当时的宁绍台道薛福成综观甬江口形势和地理位置,把第一道防线向东北推远二公里,在笠山建立了第一道防线,原来的招宝、金鸡对峙的防御阵地成为第二道防线。


△24厘米口径克虏伯大炮图(源自招宝山炮台图)

中法战争胜利后,宁绍台道薛福成于1887年在小浃江出海口西侧笠山上新建宏远炮台,为半圆环形三合土炮台,它的视角线达180度,甬江口外十公里海域都在它的火炮射程之内。

炮台由石灰、黄泥、沙砾、糯米饭汁混合捣砌而成,用巨大青石垒叠作基础,配置德制24生(厘米)克虏伯后膛火炮二尊,21生(厘米)克虏伯后膛火炮一尊。山巅建有营房五所,弹药库一所。炮台建造历时二年多,共花费白银七万五千余两。


△从甬江口看宏远炮台(约1920年)

炮台建成后,薛福成曾写 “宏远炮台铭”。其铭文的结尾部分载:“笠山地形突出海滨,三面受敌,且据甬江口前路,势可兼顾诸台,今得此新炮(指克虏伯大炮),东御蛟门之口,西扼虎蹲游山之险,俾敌舰不敢肆泊内洋。苟练之勤,而用之精,虽铁甲可破也。抑我闻西洋诸国经营炮台,月异而岁不同,小有利病不惮变通。修改以极其精,其研究无穷期,故措注无败事,余愿与杜君(指杜冠英)及后之任事者共勉斯意,勿谓制胜之方已尽,于此而自足也。…”


△宏远炮台全景(1929年鲁希明摄)

宏远炮台建成后,极大地增强了镇海要塞的海防力量。此后四十余年甬江口外未再遭遇海上入侵。至1930年代,当中日战争的阴影开始笼罩中国沿海时,宏远炮台上的克虏伯火炮已成古董炮。


△帆船后为宏远炮台(1930年《明州游记》插图)

1932年夏,国民政府邀请军事顾问到甬江口要塞调查,认为笠山原宏远炮台已不能适应海防的军事需要,国民政府遂在1936年把原宏远炮台的三合土台壁作为护墙掩体,在原炮台中心新建两座直径13米、前壁厚2米,前低后高,2.2至3.5米的椭圆盆式钢砼炮台;炮台内安置旋转152度钢轨,使炮台发挥更大的威力;并设高射机枪4挺、20毫米高射炮二门。改造后的宏远炮台,仍配置克虏伯火炮3门(24厘米克虏伯火炮两门;原21生(厘米)克虏伯火炮移至新镇远炮台;增加一门移自镇远炮台的17生(厘米)克虏伯火炮)。

从1937年七七事变到1941年初的四年时间内,日军曾多次对宏远炮台进行空中轰炸,我炮台守军奋勇还击,取得了辉煌战绩。如1939年6月7日,日机6架飞临甬江口,偷袭宏远炮台。炮台高射炮射手向第一架日机连发爆炸弹8发,日机中弹,坠落在甬江口距岸约800米的海面上,日军飞行员跳伞后被我军守备团士兵包围,被迫举枪自杀。

1940年7月16日,日舰封锁甬江口,口外日舰由5艘增至14艘,并于晨5时许向镇海口要塞炮台发炮300余发,日机12架次轮番轰炸。是日,镇海沿海参战日舰30艘左右,并向各港口发炮500余发,飞机投弹80余枚,清凉山巅探照灯台和宏远炮台弹药库被炸毁。

7月17日,“浙东七一七战斗”爆发,日伪军1000余人在甬江口南北岸登陆,宏远炮台一度被日军占领。之后,中国军队第194师虽然在7月22日夺回炮台,但炮台上的克虏伯火炮已遭毁坏。


△1969年浃水大闸建成照(上部为宏远炮台残墙)


△修缮中的宏远炮台(2025年3月)

目前,宏远炮台仍保留一座完整的钢砼炮台。它不仅是清末我国东南沿海的一处重要的海防军事建筑,更是抗日战争中我国军民抗击日寇侵略的一处重要历史物证。

宏远炮台遗址公园正在修缮中,建成后将向市民免费开放。

文图丨陈一鸣

一审丨郭梓谦

二审丨沈焰焰

三审丨朱 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