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夏天的到来,

我省气温逐渐升高,

雨水增多,正是野生蘑菇生长最旺盛的时期。

蘑菇味道虽然鲜美,

但可能隐藏着致命危险!

广东省已知的毒蘑菇种类超过100多种


那么,你能分辩出来吗?

不要轻信不科学的辨别方法

谬传1:“颜色鲜艳的,或外观好看的蘑菇有毒”

外观和毒性没有必然的联系,比如长得艳丽的橙盖鹅膏菌,是食用菌。而在广东,毒性最大的致命白毒伞是纯白色的,许多人却误认为它无毒。

谬传2:“与银器、大蒜、米饭反应变黑色的蘑菇有毒”

这种错误流传甚广,实际上蘑菇毒素不会与银器、大蒜等发生反应。

谬传3:“受伤变色、流汁液的蘑菇有毒”

部分蘑菇如松乳菇、红汁乳菇受伤处会变为蓝绿色,并出现乳汁,但却是食用菇。

谬传4:“不生蛆、虫子不吃、味苦、腥臭的蘑菇有毒”

著名的毒菌----豹斑毒伞就常常被蛞蝓摄食,并且不少毒蘑菇也会生蛆。

一旦误食毒蘑菇,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及时就医。当出现不适症状,无论一同食用过同种蘑菇的同伴是否发病,都应立即前往医院进行检查就医,如症状较重,则立即呼叫救护车送院治疗。
2、催吐。可先让误食者服用大量温盐水,然后用手指(最好用布包着指头)刺激咽部,促使呕吐,以减少毒素吸收。如中毒者出现昏迷,不宜进行人为催吐,容易引起窒息。
3、保留蘑菇样品。食用过的剩余蘑菇,应留存检验,以便医生查明中毒原因。

对消费者的提示

1、不要采食不认识、来源不明的菌类
2、选择证照齐全、正规的商超和市场购买
3、加工烹调时要炒熟煮透,切忌凉拌生吃
4、吃蘑菇时不要喝酒,有的野生菌会与酒发生反应,引起中毒
5、不要轻信所谓的“民间偏方”分辩野生菌

对食品经营者的提示

各类食品经营者要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严格把好原料进货关,切实做到不采摘、不销售、不加工野生蘑菇。对可食用的蘑菇、药食同源食材等要选择可靠供货渠道,加工前严格挑选,避免外观相似的有毒有害物质混入其中。

编辑 | 蓬江发布编辑部

来源 | 蓬江区卫生健康局、蓬江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