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本科生发14篇SCI论文”事件的真相公布。重庆大学发布情况通报称,经调查,刘某乔系该校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某华之女,刘某华安排刘某乔参与了其本人部分署名论文和专利的研究工作,存在论文和专利署名不当的学术不端行为。

此前有报道指出,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学生刘某乔曾获“微瑞杯”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西南赛区一等奖。发表SCI一区期刊论文5篇、SCI二区期刊论文9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担任两学期助教,累计工作时长60小时,学业帮扶志愿服务时长累计24小时。

SCI论文是指被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期刊上刊登的学术期刊论文,普通作者能发表一篇已属难得,可刘某乔一发就是14篇,完全不符合常理。现在看来,将其作为非第一作者署名,既能极为巧妙地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又能规避风险,体现了一个“老父亲”的用心良苦。可以想见,有了这些“学术成就”的加持,刘某乔将来在升学、就业、升职的过程中定能一路开挂,碾压一众竞争者。说到底,这位“老父亲”是公器私用,利用手中的权力和学术地位,为女儿的未来铺路,公然谋取个人利益。这份“苦心孤诣”的代价是,学术研究成了“过家家”,学术尊严被任性践踏,公共利益被肆意侵占。校方给予刘某华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免去研究生院副院长职务;按相关程序撤销刘某乔获得的国家奖学金等荣誉和奖励,是应有处理。

此事再次说明,,对于学术研究领域的“近水楼台先得月”,高校必须高度重视,严惩不贷,还学术研究一份应有的洁净和安宁。

现代快报/现代+首席评论员 戴之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