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很多考古发现都和雕刻有关,它不仅承载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也积淀了我们雕刻人的文化自信。”在位于中国曲阳国际雕刻文化园创意园区的大师工作室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红立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握着錾子,正为一尊石像雕琢衣袂的褶皱。这位曲阳雕塑界的领军人物从十几岁开始,便将自己的人生和这项传承千年的技艺连到了一起。

本期《中国商报》与小糊涂仙酒业集团联合推出的"探寻非遗之美"系列报道,就走进这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听他讲述——刀锋如何在时光中淬炼出永恒之美,让沉睡的石头吟唱出东方美学的千年诗篇。


刘红立在进行石雕创作

传承:从模仿到创造的觉醒

曲阳石雕的历史可追溯至汉代。汉代出土的石俑、北魏时期的 2000 余件造像,均印证着曲阳工匠的技艺传承。元明清三代,曲阳匠人参与了元大都、紫禁城的建设,杨琼等大师的名字更被载入《元史》。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等建筑的雕刻工程都有曲阳工匠的身影。


刘红立雕刻的作品

刘红立是曲阳县南故张村人,村子以雕刻而闻名,他从小就耳濡目染地喜欢上了雕刻。从初二暑假模仿着雕刻了两对小狮子开始,他用三年的时间成为曲阳县第一雕刻厂的技术厂长。1991年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成归来后,他开始尝试探索做两色雕塑,这种用两种石材嫁接做石雕的雕刻方法风靡业内,而这种拼接方法,被陈培一先生称为“随形构造”。

此后,刘红立逐渐形成了自己匠心独运的“绝活儿”,为曲阳石雕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弘扬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发展:从技艺深耕到产业复兴

在刘红立看来,是南故张村的父老乡亲培养了他,家乡也是促使他不断奋发的源源动力。刘红立早早就开始了创办雕塑企业之路,1993年创建了京曲艺术雕刻厂,由他任艺术总监的曲阳宏州大理石工艺品有限公司于1997年成立。这之后,刘红立的厂子成了曲阳石雕产业的风向标。刘红立做模型,别的厂子也做模型,刘红立用什么石头,别人也用什么石头,曲阳石雕在国内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2010年,刘红立通过多方筹措资金5.1亿元,打造了“中国国际雕刻文化产业园”项目,希望把这里做成以石雕为核心的全产业链文化产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石雕设计、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功能融为一体。不同于传统加工厂,这里更像一座露天博物馆,唐代经幢与现代装置艺术比邻而立,非遗工坊与数字雕刻实验室共生共融。

2014年,为进一步满足曲阳石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需求,“量产交给机器,匠魂留在人间。” 刘红立投资100多万元,打造了“宏州众创空间”,孵化众多中小型雕塑企业。在刘红立谋划的发展历程中,曲阳石雕的传承不仅是手艺人对技艺的深耕,更是通过与现代企业结合来实现整个雕刻产业的复兴。

未来:让千年工匠精神绽放时代光华


刘红立在进行雕刻技艺的教学

2018年起,刘红立积极响应非遗进校园的号召,作为特殊人才被引进到北京城市学院,将传统技艺带入高校,助力高校双师人才建设,率先在高校体系内创立了专注于石质文物保护与修复的专业,培养了一大批石质文物保护修复研究生,开启传统师徒传承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创新教学模式。此外,他还立足文保事业,大力开展文物保护修复材料研发和课题研究,实现了教育方式的跨越式发展。

"教育创新要像雕刻一样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时代的锋芒。"刘红立通过校政企协同打造的"非遗传承生态圈",不仅构建起老中青有序衔接的人才梯队,更形成"文物保护—技艺传承—产业发展"良性循环。这种将文化遗产转化为育人资源的实践探索,


《中国商报》携手小糊涂仙酒业集团联合开展 “探寻非遗之美”

为新时代非遗活态传承提供了可复制方案,让千年工匠精神在产教融合的热土上绽放出时代光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