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启动仪式现场

锋利的刀片、洁白的脱脂棉,还有透亮的隔离面罩……乍一看,你是不是觉得自己进了一场手术的现场?答对了一半!这是一个大型“手术”现场,只不过一位位“医生”面对的“病患”,是一件件满是历史沧桑的文物。

5月12日的重庆三峡文物保护科技基地,由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人力社保局共同主办的“2025年重庆市文物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暨2025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选拔赛”在此拉开帷幕。

现场,来自全市13家企事业单位及院校的48名选手齐聚一堂,围绕金属、陶瓷、纸张书画、木作、泥瓦作文物修复等5大项目展开了激烈角逐。其中既有头发已经花白的资深从业者,同时也有20岁刚出头的新生力量。文物保护、修复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00后的手中……

现场真PK更是真实践

据介绍,本次“巴渝工匠”杯重庆市第二届文物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暨2025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选拔赛选择了“保护文化遗产、弘扬工匠精神”作为主题,聚焦文物修复和技艺传承。

“这既是一个我们重庆文物行业从业人员同台竞技、切磋技艺的平台,同时我们也希望全市文物考古领域青年人才提供一次实践锻炼和学习提升的机会。”大赛评委组组长程武彦说。


比赛现场

12日上午,上游新闻记者走进比赛现场看到,木作、泥瓦作文物修复的赛场最先进入热火朝天的状态。斧头、手工锯、凿子、手刨轮番上阵,很快随着刨花、木屑洒落一地,一个个原本规整的木块开始慢慢朝着古建筑上的斗拱变身。


木作文物修复赛场

“时间很紧张。”回答记者提问时,来自重庆巴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选手曹型院也没有停下手里拉动的锯子。根据规则,包括他在内的参加木作文物修复的选手需要在6小时内完成一组清式一斗两升麻叶头斗拱的制作,以及完成一根木柱墩接。“榫卯结构对木工的要求本就是精细,现在有了时间限制,更要求我们每一道工序都力求精准,减少重复动作。”

现场裁判之一、大足石刻研究院的副研究馆员赵岗也告诉记者,木作文物修复的题目主要考核的是选手们对构件制作的整体把控。“斗拱因为要承重,所以它要尽可能做到严丝合缝。接触面的平整度、契合度都是我们考核的重点。”


金属文物修复赛场

而在金属文物修复的比赛现场,“真”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选手抽签选到的每一件需要修复的青铜器都是真文物。”据本次比赛的裁判组介绍,这主要考验的是选手们在面对金属文物时的综合修复技能。当然,参加该项目的选手也都是来自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等文保单位的资深修复师。



金属文物修复精细之处堪比“绣花”

在现场,锈斑、泥土等器物上的附着物成了选手们首先瞄准的目标。此刻,选手们都好似变成了“绣花师傅”——放大镜下,棉签轻轻地在青铜器表面上辗转腾挪,“污渍”一点点被剥离下来。

“修复选择什么材料?整体美学效果如何?这些都是我们评判的重点。”来自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的评委郑丽平告诉记者,在最终的打分中,选手们对被修复的青铜器的“清理”“矫正”“补配”和“协色”都会接受单独打分。这也意味着每一位选手修复文物的真正动手能力如何是比赛的重中之重。

00后已经站上传承的舞台

“和我之前的想象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我也发现了自己的动手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12日下午,00后选手肖莉在赛场就跟记者感慨到。

肖莉目前还是一名在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就读的大二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她报名参加了本次比赛。“在之前学校的课程中我们学过《文物保护基础》,也在实验室里自己上手做过修复。”肖莉说,但走进赛场自己才发现在“补配”的抛磨等环节上都还有欠缺。


纸张书画文物修复赛场

不过,这并没有动摇肖莉希望今后进入文物保护、修复行业的信心。“考大学时,考古、文物保护就是我心里排比较前面的专业。”她说,这次参加比赛也是看到了差距。“我决定暑假就去实习,参与更多的田野考察和可以动手的实践中去。”


陶瓷文物修复赛场

而在本次比赛的承办方重庆市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的会长袁东山看来,肖莉这样的新生力量正是举办大赛希望发展的核心力量。

“一方面,我们是为备战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选拔人才。同时,整个比赛也是希望把我们重庆极具特色的山地文物保护、修复的传统匠作体系和技艺体系很好地传承下去。”袁东山说,这套体系有别于北方、平原的文物保护、修复传统,“它是同重庆山地地貌相关,人地互适的更加民间化的体系。”

接下来,重庆的文物保护、修复行业也将采用“师承制”“传帮带”等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技艺的代际传承。

上游新闻记者 裘晋奕 摄影 张锦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