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失蜡法这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词,其实是一种曾经创造出无数青铜奇迹的传奇工艺,比如我们熟悉的曾侯乙尊盘、云纹铜禁,那些繁复精巧的纹饰和造型,很多都是通过它才得以实现。
而这项技艺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却也曾在历史中鲜为人知。
千年铸魂,巧夺天工的失蜡之技
失蜡法就是先用蜡做出个模型,然后想办法让蜡“消失”,再把空出来的地方灌满铜水,最后得到青铜器的这么一种铸造手艺。
具体做法是工匠师傅们会先拿起蜂蜡,仔仔细细地雕刻出器物的每一个细节,不管是鸟翅膀上细密的羽毛,还是龙身上缠绕的姿态,都得先用蜡一点点做出来。
这蜡做的模型就是将来青铜器的“初稿”,它长什么样,最后铜器基本就什么样,那股子精气神也打这来。
蜡模捏好了下一步就是给它“穿衣服”,工匠会用调配好的细泥巴,把蜡模整个包起来,一层又一层,严丝合缝,只在顶上留个倒铜水的小口子,再开一两个出气的小孔。
等这泥巴胚子自然风干,就该进窑焙烧了。火一烧泥胚不仅变得又硬又结实,更关键的是里头那件蜡模受热会全部融化,顺着之前留好的孔洞淌个一干二净。
这一下,“蜡化了,留下了空腔”这步就是失蜡法的核心。它跟以前那种得分开做模子再拼起来的范铸法不一样,范铸法免不了会在器具上留下合模的线或者多余的边角
失蜡法做出来的东西表面光溜,能最大程度还原蜡模最初的设计。一些结构特别复杂、细节特别精巧的造型,甚至中间掏空的设计,都能用失蜡法实现。这样不仅东西能做得更轻巧,还能省下不少珍贵的铜料。
等到滚烫的铜水灌进陶范的空腔里,慢慢冷却凝固,工匠们才小心翼翼地把外层的陶范敲掉。一件闪着金属独有光泽的青铜艺术品,就这么从泥壳里“破”出来了。
整个流程听着好像不难,但从选什么蜡、怎么雕,到泥巴怎么配、火候怎么掌握,每一步都非常讲究,哪一个环节出了岔子,都可能让所有的努力白费。这门手艺,靠的就是匠人日积月累的经验和那份专注劲。
然而,谈及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湖北随州出土的曾侯乙尊盘则是绕不开的丰碑。
青铜史诗,失蜡法铸就的无双瑰宝
提起曾侯乙尊盘,那可是春秋晚期一件响当当的青铜重器。尊与盘巧妙地连为一体,器身上下,密密麻麻全是蟠螭纹、龙纹、凤纹,初见之下,确实让人眼花。
尤其是看那尊口和盘身上的龙蛇,一层叠着一层,互相缠绕纠结,工艺不是一般的复杂。很多地方还是镂空的,前后交错特别有立体感
要是用老法子范铸法来做,想制造这么精细,还没有一点铸造接痕的设计,那简直是想都不敢想。
于是,秘密就在于失蜡法。工匠们先用蜡精心雕出这些细小的附件,然后再通过焊接或者铸接的办法,把它们跟器物主体严丝合缝地连在一起。这么一来,那些蟠螭、龙蛇,就显得特别生动,呼之欲出充满了动感。
不光是曾侯乙尊盘,河南淅川下寺楚墓挖出来的云纹铜禁,也是失蜡法应用的杰出代表。你看那铜禁的四周和禁面,趴着十二只龙形异兽作底脚;禁身则是由好几层镂空的云纹铜梗撑着连着。
那些云纹一层又一层,中间的缝隙细密又均匀。如果不是失蜡法,用沉甸甸的青铜做出这种轻盈灵动的感觉,真是太难了。
除了这些名气响当当的国宝,考古还告诉我们失蜡法在古代中国可不是个别现象。就拿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滇文化青铜器来说,里面就有不少用失蜡法做的活灵活现的场景和复杂部件。
比如贮贝器上面,那些祭祀、打仗、干活的立体小人,人挨着人场面热闹,细节也一点不马虎。这就能看出来,失蜡法要表现复杂的故事场面也是一把好手。
可问题来了这么厉害的失蜡法,为什么在后来的史书里好像不怎么见着提,甚至让人觉得它是不是被遗忘了?这事还真不是一句技术失传了就能说清的,背后是好几种历史原因缠在一块的结果。
绝唱余音,何以一度淡出历史舞台?
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青铜时代的主流铸造技术是范铸法,尤其是在体量巨大的商周礼器制造中,范铸法凭借其可分模、可重复生产、适合制作大型规整器物的特点,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
范铸法虽然在细节表现上不及失蜡法,但其技术体系成熟稳定,能够满足当时社会对青铜礼器的主要需求——威严、厚重与规范。
而失蜡法虽然能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艺术效果,但其工序相对更为繁琐,对工匠的技艺要求极高,制作周期也可能更长。每一件失蜡法作品,几乎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创作,难以进行大规模的标准化生产。
因此,在追求效率和满足礼制需求的古代社会,失蜡法可能更多地被应用于那些追求极致艺术效果、不计成本的特殊器物,或是特定区域、特定时期的创新尝试
它更像是一位技艺高超的“特种兵”,在关键时刻展现出令人炫目的才华,却难以成为大规模装备的“常规部队”。
随着时代的变迁,青铜器的社会功能也发生了变化。铁器的兴起,逐渐取代了青铜在生产工具和兵器领域的主导地位。
到了汉代以后,这种不惜血本、调集全国资源去铸造大型复杂青铜礼器的风光日子,基本是一去不复返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失蜡法就此销声匿迹,恰恰相反它在新的领域找到了用武之地,比如一些工艺精湛的汉代鎏金铜器,还有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那些神态各异的佛教造像,细究起来很多都是失蜡法工艺的产物。
只是,它最耀眼、最能展现其技术极限的舞台,也就是那些结构繁复的大型礼器确实是少了很多。而偏偏关于这项技术的文献记录,要么是压根找不着,要么就是几句话带过语焉不详。
这就造成了一个结果后世的人们,对失蜡法究竟是怎么回事,一度是云里雾里,认识非常模糊,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近代。
随着现代考古学的介入,一批批深埋地下的珍贵文物重见天日,局面才彻底改变。尤其是像曾侯乙尊盘这样的“明星文物”一出土,那复杂到令人咋舌的结构,直接刷新了我们对古人技艺的认知。
所以今天当我们有机会亲眼目睹这些沉默了千年的精美器物,比如曾侯乙尊盘上那些层层叠叠、玲珑剔透的蟠龙纹饰,那种视觉冲击力和背后所蕴含的智慧与专注,真的会让人从心底里生出一股敬畏。
信息来源:《厉害了!绝世孤宝有了“数字分身”》,新华网,2024年6月9日。
信息来源:《曾侯乙尊盘:人间巧艺夺天工》,阅读时代杂志,2022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