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太平镇总工会、太平镇妇联、太平成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公共服务办和天津太平葫芦特色产业园联袂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以滨海新区非遗项目“太平葫芦烙画”为媒,组织近百名镇村妇女执烙笔为“墨”,于葫芦弧面之上勾勒“花开富贵”“事事如意”“和和美美”的吉祥图景,在“火与木”的交响中解码传统工艺的当代叙事。


活动现场,全国乡村工匠徐林成老师以“葫芦里的太平记忆”为引,娓娓道来这项技艺的前世今生——当滨海盐碱地孕育的葫芦遇上匠人手中的烙笔,高温碳化的焦痕便化作承载民俗信仰的文化符码。从清代民间艺人的节庆装饰,到如今兼具收藏价值的艺术载体,太平葫芦烙画始终以器物为纸,书写着一方水土的生活哲学。


在实操环节,烙笔温度的精准把控成为解锁技艺的关键。传承人房恩岺老师示范的“三分落笔七分控温”之道,让参与者体悟到传统工艺对“度”的极致追求:低温勾勒线条如工笔细腻,高温晕染色块似水墨氤氲,不同火候在葫芦表皮留下的深浅肌理,恰如传统书画中的“墨分五色”。当百位“巧娘”屏息凝神,将吉祥纹样烙刻于葫芦曲面,金属烙笔与木质载体碰撞出的滋滋声响,恰似千年非遗在新时代的回响。


“你看这‘花开富贵’的层次感,居然是靠温度变化烫出来的!”捧着处女作的吴大姐感慨,“原以为非遗很远,没想到亲手创作时,能感受到古人对美的执着。”这种从“旁观者”到“创作者”的身份转换,正是活动设计者的匠心所在——通过“技艺体验+文化解码”的双轨模式,让非遗从展柜里的“标本”变为可触摸、能参与的活态文化。


这场发生在葫芦弧面上的文化实验,既是对“器物有灵”的东方美学致敬,更是对“活态传承”的当代注解——当百张烙画作品带着制作者的体温与思考走出课堂,非遗便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遥远回响,而是流动在现代生活中的文化血液,在女性指尖的温度中,延续着生生不息的文明脉络。



“这次活动不仅让我们学到了新技能,更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参与妇女纷纷表示,通过亲手制作烙画作品,对非遗技艺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增强了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传统工艺的传承课堂,更是乡村女性文化赋能的创新探索,既为镇村妇女提供了接触非遗、学习技艺的平台,也通过创新形式让非遗文化“活”起来、“传”下去。未来,太平镇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持续构建“非遗+女性发展”“非遗+乡村美学”的多元场景,让烙画、剪纸等本土技艺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毛细血管”,在传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中,书写属于新时代的文化年轮。

来源:太平镇妇联

编辑制作校对:季建爽

审核:吕佳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