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 “老人转身撞人反索赔 7 万” 的新闻在网络上掀起了惊涛骇浪,迅速登顶热搜,引发了广大网友的强烈关注与愤慨。这起看似普通的碰撞纠纷,却因法院的判决结果,将公众对司法公正的讨论推向了高潮。
事情发生在 2024 年 11 月 11 日,青岛市李沧区的某条人行道上。一位 62 岁的老人刘某,边走路边全神贯注地打着电话。突然,毫无征兆地,刘某猛地转身,身后正常行走的王某根本来不及做出任何反应,径直撞上了老人。
这一撞,导致刘某右股骨颈骨折,后经鉴定构成十级伤残。随后,刘某将王某告上法庭,索赔医疗费、护理费、伤残费等各项费用,总计高达 18.8 万元。
案件审理过程中,法官调取了事发时的监控录像。从监控画面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刘某在转身前,前方并无任何突发状况。基于此,法官认定刘某突然转身的行为是导致此次事故的主要原因,应承担主要责任。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法官同时指出,王某未与前方的刘某保持安全距离,这也是事故发生的一个因素,需承担次要责任。经过多次调解,最终王某需赔偿刘某 7 万元。
此判决一出,瞬间点燃了网友们的怒火。在各大社交平台上,相关话题的讨论热度持续飙升。网友们纷纷质疑:“行人走路为何还要保持安全距离?
这在法律中哪有明确规定?”“如果按照这个逻辑,那以后在人多的地方走路,是不是都得时刻警惕,生怕撞到突然转身的人,然后背上巨额赔偿?” 还有网友调侃道:“这是不是意味着,以后出门得带个尺子,随时丈量与他人的距离,不然都不敢走路了。”
随着舆论的不断发酵,案件的更多细节被网友们深挖出来。据悉,这起案件原本是青岛中院作为典型案例在社媒账号上进行宣传的,旨在向公众普及法律知识,讲解走路时两人相撞责任如何承担。
但事与愿违,判决结果引发的争议远远超出了预期。如今,青岛中院发布的相关文章已被连夜删除,评论区也已关闭。然而,这一举动不仅未能平息舆论,反而让网友们更加坚信判决存在问题,认为法院是在 “心虚”。
更有网友通过各种渠道,扒出了主审法官的相关信息。这位来自李沧区人民法院立案庭的庭长韩某,其过往的一些判决案例也被网友们一一翻出。一时间,网络上对法官的质疑声铺天盖地,要求法院重新审视此案、给出合理解释的呼声愈发高涨。
在这起事件中,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 “行人安全距离” 这一概念上。目前,我国法律对于车辆行驶时需保持安全距离有明确规定,但对于行人之间的安全距离,并无具体条文。
在此次案件中,法官以王某未保持安全距离为由,判定其承担次要责任,这一判决依据着实让人难以理解。有法律界人士指出,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如此判罚缺乏足够的法律支撑,可能会对公众的行为产生误导。
这起 “老人转身撞人反索赔 7 万” 的案件,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民事纠纷,它所引发的社会反响,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司法判决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其公正性、合理性至关重要。
一旦判决结果与公众的普遍认知产生巨大偏差,不仅会损害司法的公信力,还可能引发社会信任危机。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重视此次事件,对案件进行重新审查,给公众一个合理、公正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