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李沧区人民法院近日发布的“两行人相撞案”普法案例,因官方表述存在争议引发舆论关注。
这起看似普通的民事纠纷,不仅折射出司法宣传工作的复杂性,更体现了身处“全民麦克风时代”的我们,呼唤真相紧迫性。
两级反转,真相大白
根据法院公布的监控视频及官方说明,事发时间是2023年5月19日,原告为女性,碰撞事故发生时59岁,被告也是一名女性,事发时29岁。
事发当时,原告在道路上行走,其间放慢脚步接电话,后停下缓慢转身站住,被告当时从后面左右张望快步前行,并未注意前方情况,将原告撞倒,导致原告右股骨胫创伤性骨折。后经司法鉴定,构成十级伤残。
案件发生后,法院受理了此案,双方也决定协商解决此事,法院便从中帮助双方进行调解,经过多次调解后,赔偿金额也是由原来的18万元降到了7万元,赔偿方式是分期付款。
撞倒老人的那名女子同意了这个赔偿金额后不久,双方便签署了相关的调解协议,法院也给她们出具了民事调解书。
至此案件基本已尘埃落定,后续就是被告分期付赔偿款的流程了,被告按照调解结果每月按时赔付给被撞老人赔偿款,现在只剩下了最后6000元,目前还没有到赔付时间。
随后案件之所以会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原因是法院把这起案子当成普法案例来宣传,但在具体阐述中法官的表述不当,不仅把案件真相说错了,甚至还出现了“行人未保持安全距离”这样的错误论断。
值得肯定的是,青岛法院及时公布事发时的监控,并坦诚承认了错误并道歉。
后信息时代,多让“子弹”飞一会儿
针对这一事件舆论场的反应呈现出"后真相时代"的典型特征。在监控视频公开前,部分自媒体通过截取错误表述、渲染"天价赔偿"等手法制造传播爆点,导致"法院强判行人保持安全距离"等失实信息获得超百万次传播。
这种现象印证了中央网信办"清朗行动"的必要性——当碎片化信息与情绪化表达裹挟舆论时,真相往往需要制度化的辟谣机制来守护。数据显示,该事件中权威信息的传播量仅为谣言类内容的1/3,这种比例失衡警示平台方需优化算法推荐机制。
从社会治理维度审视,这一事件具有双重启示价值。
对公权力机关而言,要认识到新媒体普法不是简单的案例搬运,而是需要建立"事实核查-专业解读-舆情预判"的全流程机制。青岛法院在争议初期未能及时识别"安全距离"等表述的歧义性,反映出对传播规律的研究仍需深化。
据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统计,2023年涉及司法机关的谣言中,62%源于对专业术语的误读。这要求普法工作既要"专业"又要"破圈",既保持法律严谨性,又善用可视化手段降低理解门槛。正如该案完整监控公布后,网民通过直观画面即可理解"注意义务"与"结果责任"的关系,这种"让证据说话"的方式,比任何法条解释都更具说服力。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对公众而言,该事件是提升媒介素养的生动教材。面对突如其来的热点事件,网民顺应舆论声嘶力竭地表达观点。然而,当荧屏上的“真相”反转,变为“打脸”时,人们才醒悟,自己的思考已被他人的观点左右。功利驱使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将真相片面化,让真相为自己的观点代言。而群众在信息洪流中只能捞取到真相碎片,为“后真相时代”的牢笼所困。或许,“让子弹多飞一会儿”才能让舆论场在与后真相时代抗争中,获得胜利。
而这场由普法失误引发的舆论风波,最终以司法机关的坦诚纠偏画上句号。这也提醒我们,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真相的守护需要多方协同——司法机关严谨求实的态度、媒体客观中立的报道、平台严格的内容审核、公众理性的信息甄别能力,共同构成了真相传播的防护网。
毕竟唯有各方坚守责任底线,才能让每起个案都成为生动的法治公开课,而非情绪宣泄的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