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花一同盛开
——《眼睛只能看到心愿意理解的事:绘本故事读写七讲》阅读札记
文/南风子
作为一名儿童文学作者与童书书评人,笔者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当一个理想的作者,一个理想的读者。这个梦想实现不易。
因为,理想状态中,作者创作一部作品,就像一次心灵花开;读者阅读一部作品,也像一次心灵花开。冯强的最新力作《眼睛只能看到心愿意理解的事——绘本故事读写七讲》,可以助力作者和读者更加接近这个理想状态。因此,笔者把它当作自己的一本枕边书,每天晚上读几页,反反复复地读。
读绘本看似简单,实则不然。要读出更多的滋味来,读出更多的营养来,需要一定的绘本素养。就像欣赏钢琴,要有一定的钢琴素养;欣赏舞蹈,需要一定的舞蹈素养。就像老话说的“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可千万别“猪八戒吃人参果——不知其味”。而写绘本就更不用说了,需要很高的绘本素养。大道至简,以浅语写至情至理,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虽然市面上,绘本读写的书籍,琳琅满目,各具特色;但是,这本书依然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具有很独特的价值。它是绘本读写的心法之书。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看,而没有看到。
绘本,乃至一切文学,从某个角度来说,是帮助我们看到,虽然我们生下来就会看。我们看桃花盛开,文学帮我们看到“灼灼其华”;我们看春风红杏,文学帮助我们看到“红杏枝头春意闹”;我们看小山村,文学帮助我们看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本书就是助力绘本帮助我们看到的。
而什么是真正的“看到”呢,书中有一个精彩的观点:看到是感受、感知和感通。作者以《你看见了什么?》为例讲了一个小男孩关于看到的故事。书中的小主人公起初对海边生活感到枯燥,当奥拉斯伯伯问他:“你看见了什么?”他的回答是:“怎么了,这里有什么可以看的吗?”。但是仅仅到了第二天晚上,捕完了螃蟹、品尝了蔬果之后,他就期待奥拉斯伯伯再问他一次。他觉得自己有了很多很精彩的答案。这就是亲身经历之后活泼泼的“感知”,感知之后,就有了许多美丽美好的“看到”。
看到它的美之前,是先去爱它。爱它,才能看到它,才能因它而快乐。作者在书中深情地写道:“眼睛看到的是眼睛愿意看到的。如果没有一颗热爱此时此地的心,我们自然看不到此时此地的美。”爱得深一点,看得久一点,才能看到更多、更广、更深刻的。
作者带我们一起学习“看到”,看到的不仅是绘本里的故事,更是看到我们自己,我们自己的心灵故事。我们最终看到的是自然的美、人性的美、道德的美。就像《你看见了什么?》中的小男孩,看到了大海、灯塔、菜园之后,大海的宽广、灯塔的责任感、菜园的勤恳都成了他的一部分。
而最终,要看到更多,看到更深,我们需要的是敞开自己,全身心地沉浸在此时此境。我们的眼睛所见,最终靠的是我们的心,静下来,静下来。就像一潭清泉,只有静下来,才能成为一面“明镜”,才能映现天光云影。古人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要看到,先静心。
一个好读者,容易变成一个好作者。
并不是说一个读者,一定要变成一个作者。但是,一个读者,如果能成为一个作者无疑是一件好事、一件快乐的事。
作者送给读者的,不是关于写作的某个机械的“文学技巧”。作者送给读者的,是写作的“底层逻辑”:写作动力是眼睛只能看见心愿意理解的事,感受先于知识,以及写作的名与实、写作中的时间……可谓是丰富多彩,可谓是一个写作百宝箱,涉及写作视角、写作风格、陌生化、素材搜集、故事原型、故事节奏、情节与细节的交织等等。
而且,作者在阐述这些写作策略时,有着自己的真知灼见与深切体会。如在分析“陌生化”的时候,他将“陌生化”从句子推延:“陌生化除了可以作用于人的感官和事物的细节,也可以作用于人物和情节,此时,一个简单的故事可以有无数种变体。比如卡夫卡的《变形记》,一个推销员醒来时发现自己变成一只巨大的甲虫,这是个很夸张的变形,但丝毫不影响人物从甲虫角度感受世界的真切性……总体荒诞,局部却异常真实,总体与局部的张力构成了陌生化手法。”
他的很多关于写作方法的阐释,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如,他列举的搜集素材的方法:“一个材料可能很简短,就像一粒米,但积累的过程却实实在在,即使最后搜集的材料没有应用到写作中,有意识地寻找写作材料本身,也会改变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它更大的意义就是自笔者训练。比如,坐在公园的长椅上,什么也不做,用心体会一下风和空气湿度……如是,我们会慢慢敏感于身边奇妙的事情。”
理想的读者,容易成为理想的作者。而理想的作者,也容易成为理想的读者。这两者有时是互为因果的。
读绘本,是亲子心灵之旅,是高质量的陪伴。
养育孩子,是父母与孩子的一场漫长的合作之旅。关系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核心。父母想让孩子与自己合作好,一定要和孩子关系好,一定要陪伴好孩子。正如李希贵在《家庭教育指南》中所说:“优秀的家庭教育,是在与孩子的共同活动当中,你有有意无意地对他产生影响。”
而父母与孩子共读绘本,是融洽亲子关系的重要方式,是高质量陪伴的重要方法。作者在书中提供了很多共读绘本的方法。如:“只要让他们感受、体验这声音就足够了,甚至连具体的意思也不需要了解。不是说意思不重要,在时间的耐心下,孩子总会不经意间领悟意思,只是说,不要仅仅把语言视为解释和灌输,以及一种需要牢记的技能或知识。语言是死的,柔情的声音却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爱语言经由声音变成活生生的爱,因此成为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这个观点说得透彻,廓清了现在亲子绘本共读的误区:重视知识,轻视氛围;重视结果,轻视过程。
又如,作者提出了“绘声绘色的读绘本优于详细讲述绘本主题”:“相对于形象所呈现的故事无意识解释一个中心思想或者道德寓意是无力的,故事的力量在于其形象这些形象在父母和孩子们的无意识层面工作,当父母绘声绘色地为孩子阅读绘本故事,他们不仅参与了故事人物对问题和困境的辨认和沟通,他们之间也在无意识层面建立了共属,有了共同面对现实困境的勇气和默契。”这令人想起“润物细无声”,想起“情感沟通大于生硬说教”,想起“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这是绘本亲子共读的“金玉良言”。
一本有美感的理论书籍是珍贵的。
一本理论书,不一定非要悦读性。但是有了悦读性,无疑是锦上添花的,无疑是让读者更好理解、更有审美快感的,无疑使它更有传播性的。就像笔者最喜欢的闻一多《唐诗杂论》、朱光潜《文艺心理学》、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一样,这本书也是理论性与完整文学性兼具,字里行间充满作者的真性情。书中金句迭出:“对一个故事来说,它的节奏应当同时包括情节和细节。情节是走,细节是停下来观看,写一个故事犹如进一个花园,不能一直走,也不能一直停在那里,要走走停停。”再如:“写绘本同样如此,首先要找到自己的声音:以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以成人的语调还是孩子的语调?方言还是普通话?声调高还是低?气息如何?说话的速度有多快?所有这些选择的最终结果,就是一个绘本的声音。”将写作策略娓娓道来,不生硬,不枯燥,不高深莫测,通俗易懂。又如这段富有诗性、富有感染力的文字:“一闪而过的事物太多了,如果一队蚂蚁或大雁能让你驻足,洗一次碗也能让你浮想联翩,则你的生活处处有欢乐,也处处有文学了,它们都是我们写作的活水源头。”这令笔者有了读《文艺心理学》的那种如沐春风的感觉。读这本书,感觉就是在读一本令人爱不释手的美文集。
合上这本书,笔者问了自己一个问题:笔者可曾放空自己,彻底“打开”五官,以一个婴儿的方式感受这个世界;可曾让心灵像一朵野花一样自由绽放?
作者简介:南风子,青年儿童文学作家、童书书评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重庆文学院创作员。著有“红色少年诗意传奇”系列长篇儿童小说《红宝石口琴》等。曾获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大奖、“东丽杯”孙犁散文奖、江苏省优秀科普作品奖。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