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上午,大型镇江历史文献丛书“镇江文库”新书发布会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0余位专家学者就“镇江文库”的学术意义和文化内涵作了深入研讨。据悉,“镇江文库”是镇江建城以来最大规模的地方历史文献丛书。
当天,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40余位从事古籍出版、图书文博、史志档案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共同见证大型镇江历史文献丛书“镇江文库”的正式出版。镇江市副市长武鸣参加活动并致辞,他说,镇江是一座有着3000多年建制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编纂“镇江文库”是对镇江历史文脉最深情的致敬,彰显了当代镇江人的历史担当,揭开了文化赓续传承的新篇章。
镇江市文广旅局局长陆艳华介绍了“镇江文库”的编纂情况。据介绍,“镇江文库”是镇江建城三千年来最大规模的文献整理工程,于2016年启动,2019年完成方志编的出版,2021年完成史料编的出版,2024年完成了学术编和文学编的出版,历时八年,殊为不易。全书规模庞大,文献众多,全面勾勒出镇江的文化脉络。许多藏在深闺的珍稀文献被收入文库,开掘了一座城市富可敌国的学术宝藏。
“镇江文库”的出版,标志着镇江古籍保护工作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进展。
活动上,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魏崇、南京图书馆馆长陈军、凤凰出版社原社长姜小青、南京师范大学研究员江庆柏等十余位专家进行了学术研讨,他们从地方文化典籍、古籍出版、图书馆服务等各个方面论证了“镇江文库”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认为该书规模庞大、资料丰富、体例严谨,全面展示镇江文脉,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堪称“镇江人自己的《四库全书》”。
为了促进城市间、行业间的文化交流,会议主办方向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版本馆、上海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江苏省地志办,省内十二个地市的公共图书馆,镇江本地的文博、史志、档案等机构和驻镇高校,共30余家机构捐赠了“镇江文库”。
据悉,“镇江文库”是镇江建城以来最大规模的地方历史文献丛书。2016年,镇江市委、市政府决定将镇江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典籍,汇编成一部体系完整、规模庞大的丛书,以全面呈现镇江建城3000余年来的发展轨迹。丛书定名“镇江文库”,体量为100册,分为方志、史料、学术、文学四编。共收录590余种历史文化典籍,作者上起东汉经学大师包咸,下讫现代国学大师柳诒徵等。它以书的形式反映了镇江文化特色。其中方志编山水志多达9册35种,金山、焦山、北固山、茅山都有三种以上的志书,彰显了镇江“城市山林”的特点。史料编收录军事类书籍30余种,反映了镇江“金戈铁马”的城市品格。此外如六朝文化之繁荣、水上漕运之发达、民国省会之新变,以及镇江学者从事经史、甲骨、科技方面的研究,在诗词、书法、绘画等方面的创造,都得到了全面反映。
全书共收录了大量海内外罕见的珍贵刻本和稿抄本,其中明代的《万历重修镇江府志》《正德丹徒县志》《隆庆丹阳县志》等,镇江当地早已失传,这次全部得以影印出版;反映清末镇江社会生活的《三愿堂日记》《姚锡光日记》等书只有稿本存世,此次是第一次正式面向大众。
通讯员 彭义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曹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