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蔺时工
人人心中都有一座泰山。尽管由于视野、角度、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对于相同的风景,会产生迥异的认知,但每个人对于泰山的诚挚初心,数千年来却是始终如一的。刘慧新著《泰山岩岩:泰山与中国文化》(以下简称《泰山岩岩》)是一部集思想性、学术性、普及性于一体的著作,解读这部书,我们试图首先通过破题入手。
《泰山岩岩:泰山与中国文化》
刘慧 著
山东人民出版社
《诗经》曰:泰山岩岩,鲁邦所詹。耸立在《诗经》里的泰山,独具岩岩气象:把“岩岩”化身于泰山之雄,通过地理视野的辽阔,凸显泰山在齐鲁大地上举目可见的巍峨;把“岩岩”引申为“稳如泰山”的文化意象,是造物主利用地质之手,偶然存在于必然之中的杰作,象征江山亘古、国泰民安的意境豁然开朗;把“岩岩”诠释为浩然正气,将自然山岳的崇高与儒家推崇的道德境界相融合,凛然磅礴,万法归宗;把“岩岩”既指向泰山固有的自然属性,也喻示先民对泰山的原始崇拜,其“鲁邦所瞻”的视野既是地理的,也是精神的;把“岩岩”理解为泰山文化的历史使命,其文化寻根、文化自信、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进一步引领社会进步和发展,自是本书的应有之义。
泰山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象征,其二元特质构成极具东方智慧的哲学命题,在天地玄黄中演绎着独特的生命辩证法。所谓神圣,仰之弥高,源自其作为“泰山安则天下安”的民族理念。从文化角度追溯,两千五百多年前,先哲孔子践行大道,“登泰山而小天下”,从此,泰山成为一座文化的大山。所谓谦卑,厚德载物,在于“泰山不让土壤”,和而不同的文化,最能体现泰山文化的吸纳性和包容性。不管儒、道、释以何种角色入主、做客,也不管是自我实现的道义担当,还是自我超越的心灵遨游……最终,泰山都使他们落地生根,各得其所,融汇贯通。
泰山的生命与尊严体现在人本精神的回归。大德曰生,生命至上,生生不息,生机勃勃,是一个民族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体现在挑山工身上的负重登攀,是对生命的礼赞。而叶落归根,魂归泰山,作为一切灵魂最理想的归宿,则体现了人们对泰山的神圣向往。
泰山的艺术产生心灵共鸣。在本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共鸣。无论是山下的岱庙“秦即作畤,汉亦起宫”,纳泰山须弥于芥子,为天下东岳庙祖庭;还是高山建筑的杰作岱顶碧霞祠,金碧辉煌,宝光笼罩;再次是刻石,镌书的历史,登泰山即是巡礼中国书法艺术的圣殿。
本书著者刘慧是当今泰山研究的领军人物。他坦言,在耳鬓厮磨中蓦然回首,竟发现泰山是那样的熟悉而又陌生。蓦然回首中的熟悉,如同云海日出、望人松、五岳独尊刻石、高山流水洞天,这是我们的耳熟能详。我们的动力来自于这些已知。而蓦然回首中的陌生,则如同高铁鸣笛与碧霞祠晨钟暮鼓共振时,所有熟悉的路标突然成为陌生星系的坐标。沿着这个坐标,发掘这些陌生,即发掘未知的富矿,发掘潜能,秉持传承创新。作为一个泰山人,越来越强烈地领悟到自己的使命:泰山文化需要更新的研究、更多的创新。研究的目的即在于创新。
登泰山一路拾级而上,“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直观的风景可以浏览,而文化则需要反刍、品评。网络时代的泰山,必然给旅游文化和旅游经济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
泰山在人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