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气候危机、人工智能以及人机关系依然是当下的热议话题,就像入选本次榜单的《悬而未决:气候变化的事实和迷思》《关系5.0》等所关注的;另一方面,人们更倾向于抓住具体而微的个体经验,比如重拾对世界的好奇心。

我们可以从观察自然中获得久违的好奇心(《踏着野兽的足迹》),也可以像意大利人老安那样,追随自己强烈的好奇心,来到一个遥远的国度——“置身中国,恍若天外来客般自由并便宜地畅游在从未见过的大量符号、什物、楼宇、食品和人物之中,这让我们太兴奋了”(《气呼呼的小词典》)。

而文学作品也一直在延展我们的视野和表达。别再一水儿地转发“生命是一万次的春和景明”了,看看“姆明之母”托芙·扬松如何描述春天:“到处都是滴水声、流水声,阳光金灿灿、闪亮亮地照着,一切又焕发出生机,万物复苏,蓬勃生长。”

或者,像育儿嫂李文丽的诗句所写,“去大口呼吸春天的气息”。伴随着“呼吸”这个动作的,是感官的被打开,以及投入具体生活的准备。

社科类


《吃的中国史》


张良仁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贝贝特,2025-4

本书作者张良仁是南京大学考古文物系教授,也是短视频平台的知名美食探店博主。

这两种身份的有机融合,让张良仁获得了独特的视角。读者也得以透过他的文字,由一碗普通的牛肉面,遥想喇家遗址出土的4000年前的“中华第一面”;从秦淮小吃糖粥藕,联想到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云纹漆鼎中,那份陪伴了辛追夫人千年的藕片汤;甚至从宋朝开始流行并沿用至今的炒菜铁锅中,窥见铁的冶炼、铸造和成品远销海外的历史进程。

从远古的稻粟栽培,到两周的饮食礼仪,再到清朝的满汉全席,这本以食物撬动的物质文化史试图描绘一幅虚拟实境的历史画卷,令人沉浸其间,与千百年来的先民同食共饮。

《大争之世:改变古代中国的十五次战争》


张明扬 著

天地出版社|天喜文化,2025-4

战争从来不是简单的事情。

战争不是简单的英雄耍帅单挑,或者两军对撞就出结果的游戏。战争是混沌的,是一脚踩进去就拔不出的泥潭,是包括兵种、装备、兵器、战术、后勤、地形、阵法等要素的综合工程。因为战争所涉极其复杂,所以要拆解它,做恰如其分的科普,并不容易。

作者张明扬以历史通俗写作闻名,在《弃长安》《入关》《崖山》中已展现功力。此番他在旧作《纸上谈兵》的基础上精选从先秦到清代的十五次具有代表性的战争,如楚汉之战、淝水之战、汉匈之战、宋金之战、宁远之战等,以史料为基底,以政治为动力,聚焦古代战争的武器和战术变革,重新为读者阐明“战争”的内核与变革。

《关系5.0》


[以]伊利亚金·奇斯列夫 著,孙涵晓 译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湛庐,2025-4

人类花了250万年时间,从群居社会走向单身社会。当智能革命来临,孤独是否成为必然?社会学家伊利亚金·奇斯列夫认为,随着智能革命的方兴未艾,社会关系的主体不再仅仅是人。他呼吁大家把人工智能视为“朋友”“伴侣”“伙伴”,以更积极的心态拥抱人机关系。

《关系5.0》并非鼓吹人机共生乌托邦,而是提醒我们:与其纠结“AI是否具有情感”,不如思考如何重建包含非人类主体的新型伦理。

《国色:中国人的色彩世界》


郭浩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博集天卷,2025-4

赏心悦目,大开眼界,这是打开《国色:中国人的色彩世界》的第一感觉。光是中国历代关于颜色及事物的名称,就让人印象深刻:缙云、彤云、天缥、天青、海天霞、无心绿、青金石蓝、东方既白……随之翻读,作者对每一种中国色都有细密、有趣而可信的考证。

以青金石蓝为例,这是一种提炼自青金石的颜色。青金石主要产地在阿富汗,约6000年前从阿富汗向西流传到埃及,被埃及人提炼出一种蓝色颜料,用来给神祇和法老染发。这种蓝色深邃如夜空,上有金屑般的杂质,像星空一样动人心魄。随着亚历山大东征,这个技艺传到了古印度,人们用它给佛像的头顶着色,所以今天佛的头发是蓝色的,叫“佛头青”。再后来,佛教沿着丝绸之路东传,这种颜色也出现在新疆、甘肃的洞窟壁画上,成为相当神圣与崇高的颜色。清代紫禁城祈年殿的琉璃瓦,也是青金色。

原来,从颜色中不仅可以看见中国人的文化和审美,也可以发现一段中国史乃至全球史。

《狐仙崇拜:中国封建王朝晚期的民间信仰与民众心理》


[加]康笑菲 著,姚政志 译

海南出版社|读客文化,2025-3

从清代狐精“胡郎”求亲被阻,到乡民向狐仙借家具、官员拜狐求升迁……这些荒诞情节背后,藏着凡人的生存智慧。

作者康笑菲的研究领域是中国近现代的社会史,她对鬼狐传说进行了扎实的考据,梳理封建王朝如何通过污名化“狐狸精”以规训女性,又如何以“异端”之名压制民间话语,撕开“封建迷信”标签,让人们看见,所谓怪谈民俗,实则是普通人借狐仙之口,诉人间不敢言之事。

《冷战的故事》


王缉思 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理想国,2025-4

本书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冷战“同龄人”王缉思教授的新著。在浩如烟海的冷战历史研究中,王缉思始终拥有特殊的地位:他既具备国际政治研究的深厚学养和广阔视野,也与冷战期间参与决策的诸多政要、学界保持密切关系,加之个人成长的特殊性,多重因素共同造就了这部兼具“年龄优势”和“人脉优势”的新作。

这本书是顶尖学者半生研究成果的积累,同时以清晰晓畅的面目示人。它脱胎于王缉思教授在看理想APP上的同名播客课程,读来不艰涩。书中融合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学科视角,以突出国际秩序和国际规则的作用为贯穿始终的线索,将宏观的国际秩序变化与普通人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既为普通读者展现了受冷战广泛影响的人类命运和个体故事,也提供了一个认识和祛除当下“新冷战”趋势的观察视角。

《牛奶狂潮:身体、科学与希望》


麦秀华 著,吕红丽 译

广东人民出版社·万有引力,2025-4

从“恐乳症”到“嗜乳症”,仅数十年时间,中国消费者对牛奶的态度就发生了巨大转变。为了解牛奶如何进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并引发消费浪潮,作者穿行于中国香港的茶餐厅与顺德的老巷,追溯中国牛奶文化的发展脉络。在这本书中,作者不仅从多维度探讨了牛奶如何成为健康与现代化的象征,还剖析了这股热潮背后的科学和市场运作。

这些年轻人希望以所学为用,向读者呈现一个更加真实的历史人物形象,并试图追溯一段中原与南亚次大陆往来交流的沟通之旅。他们从玄奘的故乡——洛阳出发,沿着他当年的路线,一路西行。书中重述了玄奘取经故事,加入考察队员的视角,并辅以百余幅实拍图,将读者带回历史情境之中。这种写法,让玄奘“宁向西天一步死”的抉择获得当代诠释。

从19世纪末“牛奶公司”的大力推广,到政府对乳品行业的扶持,再到媒体塑造奶制品的“健康神话”,消费者喝下的不仅仅是钙质,更是一个时代对“进步”的集体想象。

《踏着野兽的足迹》


[法]巴蒂斯特·莫里佐 著,赵婕 译

东方出版中心,2025-4

一本及时而珍贵的自然生活指南。在到户外徒步、观鸟、钓鱼等兴趣越来越流行的今天,它想让我们重新审视和思考:我们为什么喜欢到自然中去?我们现在探索自然、享受自然的方式,对自然来说真的合适吗?更加尊重自然的方式是什么?

作者的回答真是迷人。踏着野兽的足迹,“注视土地,读懂灌木、草地上的脚印以及昏暗的矮树丛,探求堆积了标志和印记的沼泽以及不留痕迹的岩石,细看树干上黏着的皮毛,观察粪便四处散落的道路”,不仅仅是为了深入了解自然万物的运作,也是寻找一条我们人类自己的“回家之路”。

因为追踪这些动物的足迹,我们或许将会从乌鸦那里重拾久违的好奇心,从熊类那里重新学习耐心,从哺乳动物、节肢动物身上重新想起人类和动物的共性,比如我们对阳光的喜爱、对潺潺水流的亲近、对亲代的用心抚育。对于数千年来受困于“人类中心主义”的我们来说,这太有必要了。

《悬而未决:气候变化的事实和迷思》


[美]史蒂芬·库宁 著,王乔琦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25-4

特朗普二进白宫、美国再次退出《巴黎协定》,将“全球变暖”等环境议题重新推向舆论风暴眼。

史蒂芬·库宁曾任美国能源部主管科学事务的副部长,他在《悬而未决》一书中指出,“全球变暖”之所以形成这种旷日持久的争议局面,归根结底,在于这个理论自身有致命缺陷——巨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不仅提供了巨大的争议空间,也提供了资本和政治权力介入的空间。面对气候变化的现实,我们或许应更理性地面对科学本身的复杂。

《中国记事:1912—1928》


王笛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5-4

这是历史学家王笛在非虚构写作上的全新尝试。在全球秩序面临变化的当下,他带读者回到一百多年前的清末民初时期,看当时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文化人、传教士、外交人员如何观察和记录转型中的中国;也记录了顾维钧那代中国人在国际舞台上的奔走、呼吁,可谓筚路蓝缕,可歌可泣。

更重要的是,面对那个风云激荡的大时代,王笛作为中国微观史研究的实践者和引领者,依旧关注普通人的个体经验。他将那些历史中的名字还原成有血有肉的普通人,通过他们的视角和记录,去观察那个时代对个人的影响。这里面有无可奈何的大势,人们难以超然于民族和国家之外,曾经的朋友渐行渐远,令人浩叹。

读罢全书,我们除了对那个时期有了更多局外人的认知,也将会用今天的眼光重新理解那段近代史。


文学类


《大口呼吸春天:皮村文学小组诗集》


陈年喜、李若等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2025-4

成立于2014年的皮村文学小组,聚拢了一批基层作家,他们是从事不同行业的劳动者:陈年喜是爆破工、范雨素是家政工、徐良园是泥瓦匠、绳子是酒厂工人、郭福来是布展工人、朱自生是机械工人、小海是流水线工人,等等。这部诗集收入15名劳动者的近150首诗作,是继《劳动者的星辰》之后皮村文学小组的第二部作品集。

书名来自育儿嫂李文丽的诗句:“我多想/走出户外/去大口呼吸春天的气息/那暖暖的风/带着花草的清香”。正如学者、皮村文学小组志愿者张慧瑜所说,春天既是“呼吸”的对象,也代表着希望。

《关于春天:托芙·扬松短篇自选集》


[芬兰]托芙·扬松 著,王梦达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明室Lucida,2025-4

关于托芙·扬松,如果只知道她是“姆明之母”并把她视为童话作家,而从未读过她的其他作品,是有所缺憾的。包括这部短篇自选集在内的托芙·扬松作品系列,就是为了弥补这一缺憾。

在收入本书的《写给康妮科娃的信》中,扬松借人物之口表示,“每一幅画,无论是静物画还是风景画,本质上来说都是画家的自画像”。扬松的小说,某种程度上也是她的“自画像”——比如在《我亲爱的舅舅》中,融入了她本人15岁到斯德哥尔摩学习绘画的经历。这些生活片段和体悟,成为她小说的素材。

《虎溪山下》


蔡寞琰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5-4

缓缓道来的故事里,是几代人波澜壮阔的命运,在每一页都提醒读者,“这是我们最熟悉也最陌生的故事”。

在朴实的叙述中,可以看出作者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虎溪山下的故事,从虎溪山出发,流向了茫茫人世。这样的作品提醒着我们的来路,也让我们思考文学的本真到底为何。


《气呼呼的小词典》


[意]老安(Andrea Cavazzuti)著,卢悦 绘

文汇出版社|铸刻文化/单读,2025-4

据说,国外流行一个说法:在中国待一个月就能写几篇文章,待一年可以写一本书,超过五年就什么也写不出来了。在中国待了40多年的老安,一边拍照片和视频,一边写随笔,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看到什么就拍什么。于是,在总结这些年来的中国生涯时,他采取了词条或曰“关键词”的形式,看似信马由缰,实则有其整体性。

比如“好奇”条,有人问老安怎么会1981年就来到中国,他回答是因为好奇,那个人就说,老安家一定有钱,“有钱人才好奇”。其实老安家不是有钱人家,从这句话出发,他的思考是:第一,在中国“好奇”两字略有贬义,在意大利没有;第二,中国的普通人往往缺乏勇气,或者说社会上看不起勇敢的另类,成家生子养家糊口是第一位的,其他方面的追求很难得到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所以我想再次感谢我的穷妈妈,满脑子都是原则,不关心世俗,不关心成功,只要求我严谨地做事、认真地做人,然后就可以随便听从我的好奇心。”

《如何成为一只猫》


孙冬 著,朱蕊 绘

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2025-4

为什么今天在互联网上冲浪,我们不是在交“猫税”,就是在看“猫片”?

这本书小巧如猫咪,封面做成了翻毛皮,摸上去有撸猫的触感,能够告诉我们一些有趣的答案。比如说猫是现代人心目中的禅修大师:它们天生并且一辈子秉承减少运动、隔绝无效社交的本能,大量时间用来睡觉,猫生态度就是不在乎、不折腾、不接受任何关系的绑架。

这是一本爱猫人写给爱猫人的书。人类从猫那里获得了无数的情感慰藉,当陆游写下那几句著名的猫诗——“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他确实懂得了一只猫,成为了一只猫。


《微渺人生》


[法]皮埃尔·米雄 著,田嘉伟、张何之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图书,2025-4

诗歌般的小说,读起来令人仿佛置身于印象派的画面之中。文字游走在八个人的人生片段里,光影流转之后,留下的是这些闪耀的词句:“我偷了一个男人的语言,扭曲之后再奉还给他;反过来,他则扭曲了我的身体,于是我们两清。我的脸上写着收据。”

如果有一位作家用这样的句子去描写“打架之后的鼻青脸肿”,那他应该是个有趣的人。为了这种有趣,这本书就值得一读。

《我以幻想为生:胡里奥·科塔萨尔传》


[西]米格尔·埃赖斯 著,周妤婕、冯宏霞 译

中信出版集团·无界,2025-4

这部传记讲述了拉美文学巨匠胡里奥·科塔萨尔的传奇人生。但它并不止步于大师的成就,而是带我们走进一个普通人的一生,体会他的困惑与追寻:一个阿根廷青年如何被巴黎的咖啡馆、旧书摊和一场突如其来的爱情,塑造成拉美“文学爆炸”中最特立独行的幻想家。传记的结尾定格在1984年在巴黎举行的科塔萨尔的葬礼。没有暴雨,只有清澈的寒冷和寂静,像极其笔下那些轻盈却锋利的故事。

如果你想认识一个会迷惘、会为爱疯狂、会开着破车追逐月亮的科塔萨尔,这本书不失为一个绝佳入口。

《相反的人》


陆冉 著绘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奇遇时刻,2025-4

成为自由职业者之后,漫画作者陆冉的脑子里诞生了这样一个形象:一个做什么都与常规相反的家伙,倒着走路,喝咖啡会睡着,喝矿泉水会发酒疯,时不时地对静如死水的生活搞一场恶作剧。

这个“相反的人”,昵称“小反”,有着可笑的屁股脸,其设定是:不时陷入自我怀疑的深坑,而一旦想通,他的内心又燃起难以遏制的生命之火。小反的朋友大黑,安于“普通人”的自我定位。由于跟小反待久了,他偶尔会发现生活不像原来那么顺畅了,出现了一些令人忧郁的卡顿。而他们的邻居雪人,毒舌、刻薄,喜欢揭破生活的真相。

但他们对世界是有爱的。“当你发现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傻子,怎么办?”他们的回答分别是:“守住这个秘密”(小反),“学习孤独”(大黑),以及“继续爱所有的人”(雪人)。

《想在天气好时去海边》


拟泥nini 著绘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5-4

继豆瓣8.2分的《带壳的牡蛎是大人的心脏》之后,拟泥nini推出了“成长三部曲”第二部《想在天气好时去海边》。这位擅长解剖成长的绘本作家,用温柔的笔触切开成人世界的痂壳,用糖果色的画面记录心碎时刻。比如小狗在医院里看到麻醉后尚未恢复意识的妈妈,感受是“鼻子像是被柠檬汁浸泡着,眼睛和心,同时下起了大雨”。

在人生的某个节点,我们就要完成大人和孩子身份的交接,但父母的感受常被我们抛诸脑后。就像在绘本中,孩子总渴望冲往更自由、更广阔的世界,但妈妈的愿望只是在天气好的时候去一趟海边。每一个画面,都像一颗裹着玻璃糖纸的柠檬硬糖,用明快的糖果色包裹着生命里的酸涩。

《在山那边》


蒋韵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2025-4

一个人的故事,像火花一般 , 点燃了一群人的故事 。

妻子离世之后,主角在山中开了一间客栈——在失去之后,重新寻获人生的可能。

在亿万年的光阴里,山没有变,人来来去去。一个山间的客栈无法承载时间的重量,却托举起那些住客的生命碎片,作者将之聚拢再整合,夕阳、鸟鸣、林涛、流星、萤火仍在,而生命有了新的意义。

(入选图书按汉语拼音排序)

作者丨萧奉、桃子酱、钟毅、方富明、腾宇、陆一鸣、玛丽奥

校对丨遇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