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学术圈月度十大好书”榜单由法学学术圈“十大好书”评审团本着“客观、专业,为读者负责”的原则,遴选知名出版机构新近出版且广受好评的法学图书,在每月月底或次月月初发布榜单(申报截止日期是每月25日,可添加评审团联络人微信muxihuaibai具体对接)。
经过评选,评审团推荐以下图书上榜“2025年4月法学学术圈十大好书”,排名不分先后 ——
1
永不再来:对医学屠杀的生命伦理学反思
永不再来
对医学屠杀的生命伦理学反思
[以]泰莎·切鲁切、[美]杰弗里·布拉默 著
苏玉菊 译
知识产权出版社
评委推荐: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书。作者通过对大屠杀档案中所记录的纳粹医生、囚犯医生在大屠杀期间的医疗行为的研究,探讨其中所蕴含的生命伦理学问题。为什么要揭开沉痛的历史?为什么要召唤鬼魂?为什么要打开有关毒气室的记忆——这个大屠杀所引起的折磨和绝望的潘多拉盒子?当作者费劲心力地收集点点滴滴来铭记时,它是如此触痛我们的心灵,但是,为什么还要这样做?
我们不应忘记,纳粹医生的所作所为真切地揭示了人类与生俱来的暴力与侵略本性。无以计数的实验、经验和研究都表明,我们拥有盲目追随强大邪恶势力的本性,只要条件适当,都易于变得残忍。作为人类一分子的医生手握生死予夺大权,更应警醒。
多年后,我们为什么要重温这些事件?不是因为我们期待着另一场大屠杀,而是因为人类必须时刻警惕对其道德操守的挑战。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传统的医学核心价值观遭到了深刻而猛烈的破坏,因为德国医学界屈服于第三帝国的观念与优先权。纳粹时期德国生物医学的历史迫使我们审视自己的核心假设,即现代医学与生命科技发展所依据的感知性真理与终极目标,这对于生命科技飞速发展的21世纪来说十分重要。我们认为,卫生保健专业人士、从事伦理学或法学研究与实践者以及相关人士应该研究和了解这些医疗卫生中的反常行为,以便就生命伦理学问题举行切实可行且具有指导意义的对话。
2
公司法学(第五版)
公司法学(第五版)
赵旭东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评委推荐: 凝聚新时代法学智慧,由著名学者赵旭东教授主编的"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公司法》,全新修订上市(第五版)。它不仅是一部教科书,更是通向中国式现代化企业法治建设的数字密码本。
伴随2023年《公司法》涅槃重生,本书如同精密的法律望远镜,将公司资本制度变革、股东权益保护创新等前沿议题尽收眼底。十五章知识矩阵构建起阶梯式的认知体系,从公司设立到跨境经营,每一节都是打开商事法治之门的密钥。尤其匠心独运的"理论穹顶"与"实务地基"双轨设计,让学术争鸣照进司法实践,通过扫码即现的200+典型案例,搭建起课堂与法庭的无缝桥梁。这里既有守护法学教育本真的学术定力,又涌动着回应时代叩问的创新魄力。"理论探讨"专栏如星火点燃思维原野,"实务研究"板块似明镜映照真实商战。当数字技术拥抱传统教材,每一页都生长出立体的知识生态,让研习者既能触摸公司法脉动的理论心跳,又能感受条款落地时的实践体温。这册经典公司法学教科书既是莘莘学子攀登学术高峰的登山杖,亦是实务精英破解商海谜题的金钥匙。翻开它,您将开启的不仅是对公司法治的认知革命,更是参与塑造新时代市场法治生态的庄严承诺。
3
研究生论文写作与时间管理
研究生论文写作与时间管理
谢立斌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评委推荐 :区别于学界泰斗的云端絮语,这部实战手册扎根于真实的学术土壤——那些被导师追问进度的战栗,查重系统跳动的红色警报,答辩前夜的辗转难眠,都化作书页间的共情密码。翻开它,你握住的不仅是方法论,更是与万千学术攀登者同频共振的能量场。作者谢立斌教授以其跨洋淬炼的学术基因——从天津大学双学位到德国汉堡大学法学博士,再至法大讲坛二十载春风化雨——打造出直击学术写作痛点的双螺旋解决方案。
本书上卷如精密的手术刀,剖解从选题破茧到结论收鞘的全流程。当传统写作指南还在云端讲述"大师方法论",本书已俯身搭建实操脚手架:文献综述的思维脚手架、论证链条的榫卯结构、误区脱困的应急锦囊,每一页都浸透着教学现场的温度。特别为在黑暗中摸索的本科生点亮引路灯,为困在"文献迷宫"的研究生绘制逃生地图。下卷化身时间炼金术,将碎片锻造为学术铠甲。独创的"状态—日程—抗拖延"三维管理模型,将学术马拉松拆解为可丈量的里程碑。这不是空洞的励志宣言,而是经数届研究生实证的生存指南:当凌晨四点的灵感与晨间六点的规划相遇,拖延焦虑终将熔铸成笃定的写作节拍。
这部双卷本,是献给所有在学术深海中泅渡者的氧气面罩,是时候让写作焦虑止步,让每一个学术梦想都能循光而行了。
4
故事正义:文学影视中的法律文化
故事正义
文学影视中的法律文化
赵进华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评委推荐 : 《清平乐》的宫闱烛火映照出宋代婚姻法的经纬,《鹤唳华亭》的权谋棋局折射了程序正义的博弈……《故事正义》以令人惊艳的姿态,为法律与人文架起了一座跨越时空的虹桥。本书不是枯燥的学术考据,而是一场唤醒文化基因的智识探险——在徽柔公主的眼泪里窥见君权与夫权的千年角力,从宋慈父亲的血书中触摸古代错案追责的灼人温度。
作者手握法律史的手术刀,剖开《红楼梦》的家族礼法、《聊斋》的幽冥诉讼,让《长安十二时辰》的戌楼鼓点与唐代行政法治共鸣。每一篇都是双重解码:既要揭开文学密码中的法律玄机,又要剥离律典条文里的人文精魂。书中独创的“文化双螺旋”叙事——左手拈起《醒世姻缘传》的婚姻契约,右手展开当代法治思辨——让学术考据化作跌宕的故事链。二维码链接着古典判例与现代庭审,脚注里藏着蒲松龄的法理幽思与罗翔的刑法讲义。这种跨越千年的法律对话,既让法学学子看见制度的来路,更令文艺青年惊觉:原来我们痴迷的剧情转折,尽是法理与人性的永恒缠斗。
这册跨界之书,是送给所有法律人的人文基因图谱,也是献给文艺爱好者的法治启蒙课。
5
16至20世纪知识史中的流亡者与客居者
16至20世纪知识史中的流亡者与客居者
[英]彼得·伯克 著;周兵 译
商务印书馆
评委推荐:本书聚焦多种类型流亡者与客居者,展现异质文化的融合创新。作者突破传统知识史框架,聚焦流亡者与客居者这一特殊群体,详细介绍了近代早期的流亡者,涉及犹太人、穆斯林、东正教徒、天主教徒和新教教徒五类;集体性客居者,涉及商务、宗教和学术三类;1789年后因政治流亡者或种族清洗的受害者。伯克认为,历史上不同文化背景学者之间的相遇,对双方都是一种教育,让他们接触到不同的思维方式。流亡者用疏离超然的眼光看待祖国和客居国,使他们能够注意到两国学者所忽略的东西;与此同时,两种不同的思想风格有时经过他们的融合会通后,也会产生创造性的混合,产生新的知识。
本书所呈现的,是过去500年间发生在欧洲和美洲知识史上的一些经过挑选的案例研究,开始于1453年奥斯曼帝国占领君士坦丁堡,截至1976年阿根廷成立军政府。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学者和科学家群体,以及他们对于所谓“知识共同体”和“科学王国”的贡献。此外,书中也涉及一些非学术群体在知识生产与传播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特别是翻译家、印刷商、新闻记者和出版商等,为读者描述了一幅多角度、全新的社会史图景。
6
民法规范的证明责任
民法规范的证明责任
吴泽勇 著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评委推荐:当善意取得的“善意”在法庭上沦为空谈,当网络侵权的证据链在数字迷雾中崩解,民事诉讼的脊梁——证明责任,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震荡。吴泽勇教授的这部《民法规范的证明责任》,犹如刺破理论与实践断层的手术刀,直面十大司法实务的“黑洞级”难题,为困在举证迷宫的法官、律师、学者点燃思维的探照灯。
本书摒弃“空中楼阁”式的理论炫技,以十场民法典语境下的实战推演重构证明责任体系。从民间借贷的举证困局到环境侵权的证据天平,从个人信息泄露的“沉默之证”到违约金调减的博弈密码,每一个专题都是实体法与程序法碰撞的星火。作者以德日法系的原理为锚点,在中国司法土壤中培植出“规范说”的新根系——既捍卫证明责任作为裁判方法论的本体价值,又在《民法典》框架下催生适配数字时代的解纷逻辑。作者吴泽勇教授深耕证据法领域二十载,以数十篇权威论文铸就学术利刃。书中既有《法学研究》级的理论锐度,更含裁判文书网般的实务触感。从原理澄清、法典解构到方法进化,让晦涩的证明责任分配化作可视化的决策树。扫码案例库中200+裁判要旨,更将纸面规则与法庭博弈无缝链接。
本书不仅是民诉学者的案头圭臬,更是实务者的战术手册。翻开它,您将获得破解十大类案件举证魔咒的密钥,见证中国证明责任理论从“共识脆弱期”迈向“方法论自觉”的觉醒时刻。当最后一页合上时,读者眼中的《民法典》将不再是冰冷条文,而是一部跃动着证据生命力的立体法典。
7
法哲学基本原理
法哲学基本原理
Mark C. Murphy 著
李方淳 译
元照出版公司
评委推荐:当哈特与德沃金的世纪论战令法哲学成为智识迷宫,当自然法与实证主义的缠斗让初学者望而却步,这部《法哲学基本原理》犹如一柄劈开混沌的奥卡姆剃刀。作为布莱克维尔哲学基础系列的开卷之作,本书以弱自然法的理论透镜,将百年法理激辩熔铸为清晰的思想光谱——从市井契约的日常经验,直抵法律本质的终极叩问。
本书原作者Murphy展现了大师级思想导游的功力:左手执"制度性-权威性-共同善"三棱镜,折射出法律概念的全息图景;右手展开跨学科的思想图谱,让马克思主义的批判锋芒与女性主义的解构利刃,在部门法哲学的战场上交相辉映。当侵权法的"受害者中心论"碰撞刑法的"违法者视角",那些沉睡在判例集里的法学命题,陡然迸发出哲学思辨的张力。相较于传统导论的扁平化叙事,本书暗藏自然法复兴的隐秘线索。作者将马默的质疑转化为理论跳板,用功能主义的精密齿轮,驱动弱自然法的新型演绎——法律不再是纯粹的强制秩序,而是承载人类繁荣的实践理性。这种"含而不露"的学术野心,使本书兼具入门指南与思想实验的双重品格。
对于挣扎在《法律的概念》密林中的探索者,这册小开本恰似一剂解毒剂:它既剥离了德沃金式的繁复论证,又避免了导论著作常见的理论脱水。译者李方淳精准还原的学术肌理,让中文读者得以窥见当代自然法最前沿的思想实验——当闹钟损坏的隐喻叩问法律功能的界限,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法哲学的逻辑之美,更是人类制度设计的永恒困境。在Murphy构建的这座法哲学巴别塔里,每个叩问法律本质的灵魂,都将找到属于自己的攀登阶梯。
购书网址:https://www.angle.com.tw/Book.asp?BKID=17746
8
中国法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回理、评析与构建(全三册)
中国法理学自主知识体系
回理、评析与构建
(全三册)
付子堂 主编、董彦斌 副主编
法律出版社
评委推荐:当1949年的新生政权在黄土地上播撒法治火种,2024年的法学豪门正以百万字鸿篇熔铸法理长城。这部《中国法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回理、评析与构建》,恰似一柄穿越时空的学术棱镜,将七十五载法理星河折射为三卷璀璨的智识银河系。
付子堂教授领衔的学术方阵,以考古学家的精细与哲学家的洞见,在"教学式科研"的沃土中掘出中国法理学的生命基因——从"人民民主专政"的初啼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强音,从"法制"到"法治"的语义蝶变,每个概念的进化年轮都镌刻着时代的密码。从微观概念的解码、中观理论的会战到宏观体系的锻造,新中国法理学的知识图谱如清明上河图般徐徐展开。
这部殿堂级典籍,既是学术编年史的青铜鼎,又是思想演化的活化石。烫金纹样包裹的"回"字书封,暗合传统法文化的生生不息;百万字的墨香里流淌着三代学人的薪火相传。当您触摸精装封面上跳动的法治脉搏,翻阅的不仅是国家出版基金加持的社科精品,更是一部流动的法治中国精神史诗。
9
中国法律史学学说史
中国法律史学学说史
马小红、张岩涛、庞朝骥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评委推荐:当敦煌律疏残卷与陕甘宁边区判例在时光长河里遥相叩问,当沈家本的变法奏折碰撞人工智能时代的算法正义,这部《中国法律史学学说史》犹如穿越百年时光的青铜镜,映照出中国法律文明生生不息的学术基因链。马小红教授领衔的学术方阵,以史家"究天人之际"的襟怀,为130年跌宕起伏的法史研究绘制出首幅全景式学术地图。
本书上卷钩沉1901年京师大学堂法科讲义里的近代法智启蒙,下卷直抵《民法典》时代数字正义的前沿思索,构建起"旧学"与"新知"的超时空对话场域。从杨鸿烈的《中国法律发达史》到瞿同祖的法社会学派,从睡虎地秦简的破译到《中华法系》期刊的当代复兴,每段学术公案的再审都闪耀着方法论觉醒的星光。从知识考古、范式解构到思潮辨析、典藏溯源,本书让礼法之争的硝烟化作制度文明演进的年轮。在法史研究面临范式危机的今天,这部集大成之作既是对百年学术传统的深情回眸,更是向未来法治文明投出的时代之问——答案,就在每位读者掩卷时的怦然心动里。
10
表象背后:文艺作品中的法律小史
表象背后
文艺作品中的法律小史
夏婷婷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评委推荐:当米勒画笔下的《拾穗者》遇见《唐律疏议》的赈济条款,当猪八戒背媳妇的滑稽戏码碰撞《大明律》的婚姻制度,这部奇书犹如架设时空隧道的法学棱镜,让文艺作品中的法律密码次第显影。作者以侦探般的敏锐,在《量罪记》的死刑判决书里嗅到中世纪欧陆法系的严苛,转身又在孙悟空官拜弼马温的闹剧中,破译唐宋官僚等级制的基因图谱。
本书当然不是枯燥的律典考据,而是一场跨文明的法律解谜游戏:唐僧母亲的血书诉状,牵出古代复仇法的伦理困局;窦娥冤里的六月飞雪,照见证据制度的千年嬗变。作者手持比较法的放大镜,在东西方文艺长廊中捕捉法律演进的草蛇灰线——但丁《神曲》里的炼狱阶梯,如何与《大清律例》的刑名体系隔空对话?敦煌壁画中的契约文书,怎样在罗马法中找到镜像孪生?
当本书作者褪去法学教授的黑袍,化身故事的说书人,将艰涩的律令化作跌宕的叙事:您会看见《红楼梦》的家族纷争里浮现金科玉条的血脉,听懂《威尼斯商人》契约纠纷背后整个海洋法系的潮声。书中每个章节都是对法治文明密码的破译,既解答为何西欧拾穗是艺术母题而中国拾穗成刑事重罪,更揭示法律如何如同青铜器上的铭文,在时光中熔铸出文明的形状。
更多佳作持续推荐,谢谢关注!
荐书合作请添加评审团大秘微信好友(微信号muxihuaib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