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上海国际赛车场,当周冠宇驶入发车格时,看台上20万名观众爆发出震耳欲聋的呐喊。
赛后,他走出驾驶舱,这个向来以“冷静”著称的车手蹲在赛道边掩面而泣——
“从观众席到发车格,这条路我走了20年”。
由凤凰卫视、凤凰网、舍得酒业联合出品的访谈节目《舍得智慧人物》第七季,本期对话中国首位F1车手周冠宇。
异国淬炼:在至暗时刻“攒劲”突围
2004年,5岁的周冠宇举着印有偶像阿隆索图像的旗帜,在上海国际赛车场观看了人生中第一场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F1)比赛。
轰鸣的引擎声、飞驰的赛车、沸腾的人群……这是他赛车梦的起点。
2007年,8岁的周冠宇第一次坐进卡丁车驾驶座,他立刻爱上了这项运动,“自己掌控所有即将发生或者不可避免的一切”。
同年,他在首次卡丁车比赛中遭遇严重事故:后方赛车失控撞击致其右臂皮肉外翻。缝针时,他却对父母说:还想继续开赛车。
这种近乎执拗的“舍得”,成为贯穿他职业生涯的底色。
他的母亲回忆道:“那么小的小孩,满脸油污,下雨也得开,多危险……作为妈妈的角度肯定是不舍得的,但是看到他热爱,那一定要舍得”。
随后,周冠宇便展现出极高的天赋:2008年,首年参赛他便获得全国卡丁车锦标赛NCJ-A组年度季军,次年获得NCJ-A组年度冠军;2010年,他以8站全胜的战绩横扫多个赛事冠军,以“最具潜力车手奖”“最佳新人奖”的荣誉。
真正的淬炼始于2012年。
已经狂揽国内卡丁车锦标赛多个分站冠军的他,做了人生的第二次选择——转战西方赛场。
13岁的他移居英国,曾经所向披靡的他,第一次尝到“连领奖台都摸不着”的滋味。
在这项以欧洲人为主导的运动里,学会面对打击是他的第一课。陌生的语言环境、当地赛场的丛林法则,周冠宇应对的是超乎他年龄的挑战。
自此,他舍弃了童年应有的轻松和自由。每天除了训练,还要反复研究驾驶录像、向成熟车手取经,成为了周冠宇的日常。
他知道,攒劲不是硬碰硬,而是像弹簧压到极致后的爆发。
积攒大半年后,周冠宇逐渐适应了当地的赛事节奏,在欧洲卡丁车锦标赛14-17岁组法国站的比赛中夺冠,成为该赛事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分站冠军车手。
也许这就是攒劲的意义——在关键时刻放慢节奏,稳住心态,才是突破困境、完成转型的最佳策略。
正如周冠宇说的,赛车不仅仅是天赋和技术,也有强大的心理能力,“心理战胜对方,才可以让他们对你有恐惧感”。
攀登金字塔:以F1标准自我锤炼
按照国际汽联 FIA 的规定,每个人在成为 F1 车手之前,都需要在F2、F3、F4赛事三个赛季内获得40个积分。
从F4到F1,他用了五年多时间,攀登赛车界“珠峰”。
当同龄人享受校园时光时,他早已习惯“宇航员式”训练:每天体能特训,戴着40公斤的头盔做颈部训练,在高温驾驶舱中保持专注。2023年卡塔尔大奖赛,他顶着70度的车内高温完成比赛,赛后脱水将近4公斤。
他知道,赛车从来不是一个努力就会有回报的公平游戏。
在F1赛场,除了极限的技术与速度,车手背后往往是600-2000位工作人员。车手与车队之间的紧密合作是成功的关键,赛车因素甚至大于车手本身。
记者问他是否曾在赛车这条路上有过想要放弃的念头,周冠宇说,“只有一次”。
2020年F2奥地利站,周冠宇遭遇职业生涯至暗时刻。
领跑全场,离胜利只有一步之遥,即将看到踏入F1赛场曙光的他,在比赛最后几圈因赛车离合器故障无奈退赛。
对那时的周冠宇来说,“这个梦想实现的概率变成了只有1%”。
他说,只有在一年的12场比赛中拿到年度前三名,才真正有资格拿到F1车手席位。
他也说,实现“进入F1赛场”这个梦想对欧洲人来说可能有15%的可能性,对中国人只有5%。
面对诸多不确定性,他能做的,只能是默默攒劲——从F3开始,他就以F1的标准训练自己。他知道,想要驯服座下嘶吼的巨兽,必须付出种种努力。
“我希望这样子日复一日的训练,(等)我真的有机会了,不会一下子承受不了身体给我的压迫感”。
生死考验:在恐惧中铸就强者心智
更残酷的是,赛车总是与危险相伴。
在F2的第一个赛季,当时同为雷诺青训营的车手,周冠宇的好友Anthoine Hubert(安东尼·胡伯特)在F2比利时站第一回合,出现重大事故,经抢救无效去世,年仅22岁。
赛场从不同情眼泪,作为车手,他们必须自行消化这些风险和恐惧。
周冠宇对胡伯特的情感,最终汇聚在这一年他举起的“最佳新秀奖”的奖杯里,因为这个奖正是以“Anthoine Hubert”命名。
2022年F1的银石赛道上,周冠宇的赛车被撞翻后以300km/h的时速滑行后弹在轮胎墙上。
体坛周报特约记者、F1专栏作者茅为安回忆,“(当时)他被救出来后还是照常去听车队的工作报告,然后像个没事人一样接受采访,没有表现出任何畏惧”。
事故发生4天后,周冠宇又重回赛场,“我不怕这些”。
2024年的上海站,当周冠宇带着印有青花瓷、五星红旗的头盔在赛场飞驰时,不仅是个人的圆梦时刻,更是中国赛车产业的里程碑。
面对未来席位的不确定性,周冠宇展现出超越年龄的通透:
完成从0到1的突破,我已没有遗憾。我只想重新回到围场,重新坐进F1驾驶舱。
F1赛场从来不仅仅是速度的比拼,还是一场关于智慧、耐性和团队协作的博弈,更是一个庞大且技术密集的产业体系。
从舍童年安逸到攒劲突围,从中国第一人到产业破局者,
——当周冠宇首次亮相F1赛场,这个来自上海的追风少年,在时代的弯道上划出了属于中国的前行轨迹。
关于未来,不论周冠宇是否能夺冠,
他想要做的是让更多人知道,中国车手也可以驶入F1赛场;
他希望,让更多中国车企亮相在这个舞台。
正如他在节目最后的寄语:一切的不可能都是用来打破的。
从舍童年安逸到攒劲突围,从舍安全区舒适到搏至暗时刻,周冠宇用二十年诠释:
真正的攒劲不是盲目冲刺,而是懂得在弯道前精准收油,在直道上全力加速。
那些被舍去的安逸时光,终将化作破风前行的势能。
敬请关注由凤凰卫视、凤凰网、舍得酒业联合制作的《舍得智慧人物》第七季。舍得酒业始终选择以用时光沉淀老酒品质,邀您一起品老酒,攒智慧,以舍得为尺,为时代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