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复旦大学出土文献及古文字研究中心官微,古文字学家、古文献学家、历史学家裘锡圭先生5月8日1时45分,在上海新华医院逝世,终年90岁。
公开资料显示,裘锡圭,1935年6月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1956年毕业于复旦历史系,执教北大多年,后回复旦任教。主要从事汉字学、古汉字学和中国古典文献学(先秦、秦汉部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也从事先秦、秦汉史的研究。曾参加过望山楚墓竹简、曾侯乙墓文字资料、郭店楚墓竹简、银雀山汉墓竹简、马王堆汉墓帛书和尹湾汉墓简牍的整理考释工作。著有《文字学概要》及《古文字论集》等一些文集。
裘锡圭先生学与行,《社会科学报》曾刊文,所说甚详,撮要如下:
裘锡圭个子不高,清清瘦瘦,言辞清晰,淡雅而有定力。一辈子没有浪费时间。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虞万里介绍说,20多年前,裘先生在大学四年中,中午从不睡觉,用来看书。有人给他算了一笔“时间账”:假如一天两小时,一年就是七百三十个小时,四年就是二千九百二十个小时,等于三百六十五个八小时工作日,恰恰是一整年的工作时间。也就是说,裘先生光从午睡中就抢出来一年的光阴,“这让我震撼!”虞万里说。
复旦大学傅杰教授说,当时记者写到,裘先生住在筒子楼,大家共用水龙头,用水时一见水龙头有人,他扭头就走,回去看书。后来,邻居们看见裘先生过来,往往马上把水龙头让给他:“老裘先来!老裘时间紧!”陈宏天先生还曾回忆说,裘先生同女生约会,约定时间女方未到,“他扭头就走——不合算。”
裘先生记录了四千多张卡片,在甲骨学、金文、战国文字、简牍、帛书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历史学、考古学和语言学等方面也颇有造诣。
裘先生历史系出身,最后打通文史,取得巨大成就。因条件所限,许多专业书买不到或买不起,他就手抄,《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卜辞通纂》《殷契萃编》《殷墟书契续编》等书,他都整本整本地抄下来。他治学方法、治学态度就是做事要实事求是和认真,他将《颜氏家训·勉学篇》中“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凡4500余单字,经学者们经年累月的不懈努力,现被考释的单字也不过2000余,但为学术界所公认者不过1000字左右。郭沫若先生也曾说,甲骨文中不认识的字,大多是专名,如地名、人名、族名之类,其义可知,其音不能得其读。可见甲骨文考释之难。而裘锡圭先生不畏艰险,他1961年发表的第一篇文字考释之作《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五刑》,就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董莲池说,裘先生最大贡献是对疑难字的考释。裘先生文字考释精到,用材料说话,经他考释,不少长期困扰甲骨学者的“疑字”、“难字”释然而解,“裘先生在老一辈学者的基础上,把甲骨文字的考释向前推进了一步”。
1995年,由著名古文字学家、吉林大学姚孝遂教授主编的通贯古今的《中国文字学史》,全书近600页,而介绍裘先生学术成果的篇幅就超过了60页。书中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甲骨文字考释上成就最大的是裘锡圭。
他在汉字学、古文字学领域的学术主要观点凝聚在《文字学概要》一书中。《文字学概要》在大陆出版后,已成为汉字研究方面的经典,被各种涉及汉字的论著反复征引,同时也是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大学生、硕士生所必读的教材。《文字学概要》曾在台湾地区出版繁体字版,又被翻译成英、韩、日等多种文字。
2005年裘锡圭先生在复旦组建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时任厦门大学历史系主任的刘钊教授卖掉车子和房子,来到复旦,担任中心主任。“先生影响很大。我们踏入学术圈,就敬仰先生的道德文章。裘先生登高一呼,我们就都来了”。当时,中心无人员、无经费,亦无独立招生资格,然而不到十年时间,就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学术梯队,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校对 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