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这色彩,有人将它涂抹在高原之巅,与最澄澈的蓝天呼应;有人将它泼洒在山坳之间,与最广阔的土地融合;有人将它倾注在一张张讲台、就诊桌前,与最炽热的目光交织……

近年来,一批批高校毕业生不约而同地选择赴基层就业,在各行各业绽放青春的光彩。他们如星火一般,闪耀在祖国的大江南北。

与山河相伴的梦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任刚强却要在这里,为老百姓开出一条路。

2017年,从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的任刚强选择到秦巴山区、当时为国家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的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三堆镇龙池村,担任第一书记。这个村子还有一个别名——“爬爬村”,因村民要爬3个小时的山才能到镇上而得名。

任刚强决心为村民修一条“脱贫致富路”。可大山里的路,每一步都要靠脚踏出来。任刚强和村党支部书记带上干粮、扛着砍刀,攀崖口、钻树林,足足爬了3个月,走了50公里,终于在心中“画”下了路线图。他又请来专家设计道路,走访各部门筹措资金,上门发动村民投工投劳……一年多后,道路动工,任刚强继续带领村民发展产业。

从迎战脱贫攻坚“终极考”,到肩挑乡村振兴“重担子”,任刚强在基层淬炼成长。如今,担任四川省旺苍县县委社会工作部部长、高阳镇党委书记的他立下誓言:“我要在基层广阔天地间,擦亮青春奋斗底色,为乡村振兴贡献高校毕业生的力量。”

雪域高原上,也有一位“探路者”。

2015年,从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毕业的刘海鹏特招入伍进入武警西藏边防总队后,主动要求到全国海拔最高的边防派出所——普玛江塘边防派出所。在这里,平均海拔5000多米,空气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40%,刘海鹏一次次用双脚丈量雪域高原的国境线,参与冰川救援20余次,将100多名被困群众从死亡的边缘拉回。

2018年,刘海鹏决定到更危险的喜马拉雅山脉深处去——山南市隆子县扎日乡边防派出所。在这里,刘海鹏面对的是望不到边的雪山、行踪莫测的野兽,还有一走就是一个星期的巡边路,但他没有一丝退缩,誓死捍卫祖国的每一寸领土,保卫边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随着公安边防部队集体退出现役,刘海鹏再次要求留在边疆、留在基层。如今,作为西藏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贡日乡边境派出所三级警长、副所长的刘海鹏说:“我要继续发扬‘老西藏精神’,用生命和热血捍卫国家安全,服务人民群众。”

巍峨的山川、苍茫的大地,青年们闯出自己的路,闯出一片天地来。

2017年,毕业于河北大学的耿林奔赴西藏就业,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热土成了他的舞台。作为西藏自治区歌舞团的一员,他参与基层文化惠民演出500余场,足迹遍布20个市县区。

2018年,毕业于天津科技大学的泽仁永措来到西藏昌都市邮政管理局工作。扎根基层6年,她跑遍昌都市十县一区100多个乡镇和500多个村子,成为邮政执法管理工作的行家里手……

山海辽远,基层广阔。他们以梦为笔,书写奋斗的篇章。

与乡亲相守的情

“宁爸爸!”每当听到学生们这么叫他,王宁怀心里就涌上温暖。

“我出生在甘肃省宁县的小山村,上中学要走20多公里山路。那时我想一定要发奋读书,走出去。”王宁怀如愿考上龙岩学院,但2017年毕业时,他毅然回到家乡成为一名特岗教师。

这些年,王宁怀去的都是最偏远的学校。由于条件太艰苦,学校招不到老师,他就说服妻子一起来任教,招不到炊事员,他就把母亲接来为孩子做营养餐,从此一家人扎根乡村、以校为家。

2021年,王宁怀调任金村乡南堡小学校长。这是宁县最偏远的乡村小学,教学质量堪忧。王宁怀不退缩,团结带领教师发挥所长,成立了美术、健美操、经典诵读等社团,乡村小学生有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学校教学质量更跃升至全乡第一。

读书声、欢笑声在一所所乡村学校“沸腾”着——

在云南,华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李微楠参加“美丽中国”公益支教项目,成为一名乡村教师,用心教学帮助当地学生们圆了大学梦。

在广西,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的张功文扎根山区教育事业。她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希望带领更多大山里的孩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陈医生!”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西岭镇的许多人,提起“全科医生”陈佳都会竖起大拇指。

生长在农村的陈佳,看到过许多老乡因为没有及时得到救治而贻误病情的案例。高考时,他毫不犹豫地报考了桂林医学院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2018年毕业后便来到西岭镇中心卫生院工作。

陈佳每周去村里巡诊坐诊,成为61户村民的家庭签约医师,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一个“毛头小子”用真诚的态度、过硬的本领,成为老百姓信赖的“陈医生”。

一个个乡村健康的“守门人”,托起了健康中国的底线——

在西藏日喀则,上海中医药大学毕业的郑鹏飞奔跑在抢救患者的第一线,把人民的生命健康放在首位。

在西藏曲水县,广州中医药大学毕业的苏孜婷推动曲水县人民医院儿科、传染病科成立,致力于曲水县慢性病管理、传染病防治及儿童保健等工作……

岁月不居,日久情深。他们以情动情,温暖乡亲的心扉。

与家国相连的心

“建设高原铁路是中国人的百年梦想。”罗锋说。

2016年,罗锋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毕业后,加入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

2018年,在高原铁路建设工作中,罗锋第一时间写下请战书,“使命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上高原,再造一条‘天路’”。

罗锋先后参与3条进藏“大动脉”铁路的勘察设计工作,被大家称为“罗三藏”。2021年10月,“罗三藏”再次请缨奔赴高原,10天辗转跋涉5000公里,翻越10座4500米以上垭口,完成国内首次高原西缘进藏交通廊道科学考察。2023年,罗锋带领团队连续驻守海拔5000米无人区103天,准确识别“多年冻土、活动断裂、山地灾害”三大地质风险。

“我们不上,谁上?”罗锋攻克一项项“卡脖子”技术难题,将中国铁路命脉延伸向一个个“无人区”。

有人是“急先锋”,有人则是“逆行者”。

“我要回乡去!”2020年,得知家乡急需青年人才推进乡村振兴后,暨南大学硕士毕业并在大城市有着高薪工作的谢冰梅下了决心。

当选广西贵港市桂平市金田镇大贤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后,谢冰梅开启乡村“焕新”之路。她整治脏乱差的环境,推行建设19个垃圾投放点;主导修建篮球场、图书馆等公共活动场所,村民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升级改造村里脱贫户创办的酱油厂,发动群众扩大淮山种植,发起建设“大贤村集体中草药种植加工产业项目基地”,村集体经济由原来每年的4万多元增长到15万元,村里的留守妇女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只要这里需要我,我愿意干一辈子。”谢冰梅说。

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青春勾勒最美的风景。

“95后”第一书记梁家诚“火”出了圈。他从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毕业后,投身基层文化事业。作为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第一书记,他将传统音乐与现代元素结合,编创本土情景剧《迤啊·迤沙拉》,打造了全市唯一一个4A级景区历史文化情景演出。如今,迤沙拉村实现旅游收入超过6400万元,同比增长102%。

田春梅选择用“光影”来说话。她从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毕业后,考入临沧市农村电影管理站(临沧市少数民族语影视译制中心)。她翻译的300多部少数民族语电影点亮了阿佤山的村寨,让少数民族群众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感受时代脉搏。“我家按照你们讲解的科学养殖方法,现在一年养殖的收入就有5万元。我们看得懂,也记得住。”村民握着田春梅的手说。

前程远大,强国有我。他们初心不改,奉献所有的光热。曾经稚嫩的面庞晒黑了、皲裂了、爬上了皱纹,这是光荣的勋章。祖国与人民不会忘记,那青春的热血激荡澎湃,永远动人。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09日 第01版

作者:本报记者 林焕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