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张振阳做客福建卫生报《医生我想问》直播间,为大家分享肺结节无管化手术的相关知识。
(点击图片查看直播回放)
截至目前,多平台直播观看量超19万人次。
肺结节手术已逐渐成为常规操作
张振阳表示,他所在的医疗团队每年大约要为1500至1600位患者实施手术,其中不乏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
2024年,40多岁的王女士(化名)因双侧肺部存在结节来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就诊。医疗团队首先为她实施左侧常规胸腔镜手术,术后王女士恢复顺利。
第一次复查时,王女士带着母亲一同前来检查,结果显示母亲竟患有肺癌,随后老人接受了手术治疗。
本以为这个家庭的难关已经度过,然而在第二次复查时,王女士的父亲也随行检查。由于长期吸烟,老人已是进展期肺癌患者,医疗团队紧急制定方案,为他实施开胸手术。
待王女士自身恢复良好后,她再次找到张振阳医生团队,顺利完成右肺结节的无管化手术(Tubeless)。
在医护人员和家人的共同努力下,一家三口历经四台手术,最终成功战胜病魔。
目前,肺结节发病率持续上升,相关手术已逐渐成为常规操作。但在患者的期待中,理想的手术是疼痛少、恢复快,能让他们尽快回归正常生活。“无管化手术”由此应运而生。
就在前两周,一位从泉州赶来的患者,术后惊喜地告诉张振阳:“没想到手术一点都不疼!”最终,他的术后疼痛评分仅0-1分,满意地踏上了回家的旅程。
告别“插管时代”
无管化手术的优势
在直播中,张振阳拿出不少手术中需要使用的管子,通过对比,向直播间的观众展示了无管化手术的优势。
优势一:减少肌松药的使用
无管化手术减少了肌松药的使用,能让患者术后更快恢复自主活动能力,身体负担也更小。
优势二:从气管插管转变为喉罩
以前使用的气管插管又长又粗,需要深入气管深部。而无管化手术采用喉罩代替气管插管,只需放置在喉咙口,插入部位浅,对气道刺激小,喉罩比气管插管更细,患者术后不适感也明显降低。
优势三:引流管变身为“猪尾巴管”
张振阳拿出传统使用的胸腔引流管和新型"猪尾巴"引流管进行对比介绍:“以往术后放置的胸腔引流管直径约1厘米,现在开展的无管化手术对手术操作进行了精细化改进。术后即使放置引流管,也会改用这种更纤细的'猪尾巴'型引流管。”
优势四:减少尿管植入
传统手术中常见的插尿管让不少患者十分排斥。在无管化手术中,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尽可能减少尿管植入。
MR眼镜带来全新体验
此次直播,张振阳还特地带来了MR眼镜(混合现实眼镜),“手术时,我会佩戴MR眼镜。通过它,能够看到悬浮在眼前的三维影像,再与手术视野中的患者肺部重叠,就能实现无创定位。”
通过精准的三维重建技术,医生能在手术中精准切除病变肺部组织,同时最大限度保留健康的肺组织,这是以往难以做到的。
关于无管化手术
患者关心的几大问题
Q
术后疼痛怎么办?
张振阳:虽然无管化手术创伤较小,但仍有部分患者会感到疼痛。出院后,我们会通过公众号或微信,为患者提供前两周及一个月内的疼痛指导。若出现疼痛,及时与医生沟通,医生会采取多种方法将疼痛降至最低。
此外,部分患者反映疼痛不在创口,而是其他部位,这主要与肋间神经分布有关。针对切口疼痛进行干预,多数患者可有效缓解。
Q
切口为什么会有瘙痒感?大概持续多久?
张振阳:切口瘙痒是创伤恢复的正常表现。此外,部分患者会有神经拉扯感,尤其在白天活动时更为明显,这主要是因为活动量不足或过度担忧伤口裂开而导致的。术后我们会提醒患者,可逐渐进行拉伸,如缓慢抬举患侧手臂,但要避免举重物,以防拉伤。
Q
术后咳嗽不停怎么办?
张振阳:术后前两周若咳嗽明显,需排查肺部感染、痰堵、胸膜瘘等并发症,需及时与医生沟通。若用药后超过两个月仍有慢性咳嗽,多因肺切除后断面刺激或少量积液导致。处理方法包括雾化、服用抗过敏药物,也可通过气道湿化、百合莲子汤食补,或寻求中医调养润肺。
扫码二维码
加入卫生报肺健康交流群
活动组织
主办单位:福建卫生报、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现在刷到我们全凭缘分
大家记得设置星标
关注精彩内容不迷路~
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朱晓洁
主播:陈香 摄影:郑波
导播:周千艺 摄像:陈昶晔 郑波 章立强
助理:陈筱蔚
编辑:李子
审核:黄美辉、刘碧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