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枪响那一刻,汉阳的天都红了。
谁都没想到,黄兴那个瘦高个,扛下了整个南方革命军的命运,一边流血一边下命令,那是真把命扔在战场上。
但他最后,居然自己下令撤兵。
不是他怂,是他太清楚了,革命不是靠硬撑能赢的。
得从头说起。
这事儿搁现在听着像传奇,当时却是命悬一线。
黄兴不是第一次上战场,之前在广州,搞过黄花岗那一回,结果死了七十多个,成了烈士。
他自己也差点没回来。
那次失败后,很多人劝他歇歇,可他根本不听,连夜又去了上海,继续筹钱、找人、买枪。
1911年那会儿,清廷已经是摇摇欲坠,地方官员阳奉阴违,中央也乱成一锅粥。
武昌那边爆发起义,消息传到上海,黄兴马上就动身去了武汉。
别人都是议事、开会,他是一到就带兵。
兵不多,枪也少,但他敢打。
汉阳那一仗,他亲自上了前线,子弹打在肩上,血流了一身,他就把衣服一脱,继续指挥。
但问题出来了。
打下来之后,北洋军调过来,清军几十营围住汉阳,火力压得革命军抬不起头。
他的兵,连饭都吃不上,武器弹药也快没了。
就在这种时候,清军把汉口拿下来了,接着就要打汉阳。
这时候,黄兴站在指挥部的地图前,手里捏着孙中山从南洋发来的电报,让他“审时度势”。
他一句话都没说,眼神定了好一会儿。
外头炮声一阵接一阵,参谋们一个个站在一边都不敢吭声。
那晚他没睡,一直在想一件事:是死守汉阳,拼光最后一个人,还是撤出,把剩下的兵带回南方,留着打下一仗。
他不是不想拼命,他已经拼到伤口都发炎,但他明白,革命不是讲义气,是讲结果。
第二天,他下了命令:撤。
有人骂他,有人哭着求他留下。
他没说话,自己最后一个走的。
他走的时候,回头看了一眼汉阳,没多说一句。
那一眼,后来很多人都记住了。
这个决定,后来成了转折点。
因为黄兴撤了下来,南方各省才能继续响应。
他带着剩下的兵,往南打,湖南、广东、福建那些地方起义就没断。
清廷这时候已经顾不上收拾南方了,局势彻底失控。
孙中山回国后,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
黄兴本来是大家推的大元帅,他没要,坚持让袁世凯当总统,自己当副元帅。
有人不理解,说他打了那么多仗,到头来让人家摘桃子。
他只说了一句:革命不是为了我一个人。
这话后来传开了,很多人都觉得他是真汉子,不贪权,不怕死,关键时候知道怎么做事。
他后来身体一直不好,也不爱出风头,慢慢退了下去。
可只要提起辛亥革命,没人不提他的名字。
说到底,汉阳那一仗,如果不是他撤得及时,可能革命就断了。
他懂打仗,更懂什么时候能打,什么时候不能硬拼。
不是每个人都能在战场上做这种决定的。
再说那几个一起干革命的,像李烈钧,那也是个狠人。
他是在日本留学时候入的同盟会,孙中山一看他办事利索,就把江西那边交给他。
九江起义就是他干的,打下来后他成立了军政分府,成了那一片的主心骨。
武昌起义一响,他立马带着江西的兵往湖北赶,路上剿清军,一路打过去。
后来黎元洪看他能打,把五省联军的总指挥也交给他了。
他是那种文能写、武能打的人,不光打仗,还懂怎么安抚百姓、稳定后方。
还有柏文蔚,他是武昌起义后,南京那边的主将。
他从上海搞来一批枪,跟徐绍桢一起准备起义,结果半路碰上张勋那拨清军,打得挺被动。
但他没怂,等机会一成熟就动手,最后拿下了南京。
那时候,他是中国第一个“第一军”的军长。
这几个人加孙中山,后来被人称“辛亥四杰”。
不是因为他们会讲道理、写文章,而是他们动真格的,扛得住枪子儿,顶得住压力,做决定的时候不光看面子,还看大局。
很多人说清朝倒了是因为孙中山,其实不止他一个人在扛。
有的人在前线打仗,有的人在后方筹钱,有的人在国外奔走。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办法往前推这件事。
而黄兴,是把命搭上去的人。
写到这,再说一句实话:黄兴那一撤,是带着血的决定。
他知道有人会骂他,也知道有人会不理解,但他不在乎。
他要的是革命能活下去,不是自己能不能留下名字。
《黄兴年谱》
《中华民国建国史》
《武昌起义军事档案汇编》
孙中山《建国方略》原信函辑录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