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们都知道中国近代国军大体上经历了北伐、抗战、解放战争三个时期。
其中1926年开始的国民革命军北伐,诞生了国军最早的第一批名将,然而这批名将仅仅存在了二十年不到。
到抗战中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国军占据主流的已经成为了新生代的黄埔军官,第一批北伐名将却逐渐消失了。
其中代表诸如北伐时期的福将刘峙变成了解放战争中的猪将,北伐时期张发奎的铁军名震天下却在抗战中一败涂地。
再比如第一师的师长王柏龄,副师长王俊;第三师的师长谭曙卿,副师长顾祝同等人几乎都曾占据高位,然而在抗战到解放战争中却表现得十分不堪。
王柏龄早早就因为才能一般而被剔除了国军一线高级将官,顾祝同的第三战区在整个抗战中都没有打出什么像样的战绩。
再比如第20师的师长钱大钧,参谋长韩德勤,都是两个菜鸡。钱大钧后来因为贪污被老蒋砍掉,韩德勤在华中被新四军一顿胖揍。
为何国军第一批的北伐将领们,后来表现都这么差劲呢?其实并不是他们差劲,而是因为落后于时代了。
02
北伐战争时期,如刘峙、张发奎等将领能够带着北伐军,击溃北洋军阀的数倍兵力,堪称是战无不胜。
本质上其实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多出色,而是因为国民革命军作为中国第一支真正具备思想和政治动员力的军队,相比较军阀割据时期的北洋军阀强太多了。
北伐时期如张发奎、刘峙等人所依赖的战术不过是老套的,如“散兵线突击”“波浪式冲锋”等战术上。
例如张发奎的第四军在汀泗桥战役中通过密集冲锋突破吴佩孚防线,实际上这种战术并不新奇。
如果从全世界陆军战术的角度出发这种战术甚至有些落伍,但是对面的北洋军阀更落伍。
北洋军阀大多来自于早期满清时期建立的新军,带有浓厚的封建军队习气,其部队的战斗力其实很差。
在长期军阀混战中,北洋军阀又面临国外的武器禁运,导致北洋军阀势力的部队无论是组织度还是装备都差了不止一筹。
至于战术北洋军更是几乎没有,完全是封建军队那一套,依赖军官个人勇猛和部队士气,缺乏系统性军事科学支撑。
这种上个世纪的封建军队,面对有着理想信念,有着政治动员力的国民革命军自然是不值一提。
于是看上去北伐时期好像连战连捷,甭管是谁带着国民革命军都能打赢北洋军,但是到二战时期开始情况就变化了。
然而,北伐时期的胜利具有强烈时代局限性,这种“经验红利”在抗战时期就截然不同了。
03
当日军以现代化军事体系压境时,北伐名将的战术思维仍停留在“猛冲猛打”的层面,与时代就开始了严重脱节。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战争形态发生根本性转变,日军不是北洋军,而是完成了工业化、现代化的近代化陆军。
比如日军陆军采用的步坦协同、反斜面工事、航空支援等立体化作战模式对于国军来说是很难想象的。
淞沪会战中国军曾顶着日军舰炮进行密集冲锋,日军利用舰炮覆盖和空中轰炸瓦解国军防御阵地,导致国军伤亡惨重。
虽然这种行为看上去很勇敢但实际却透露出了战术上的落后,虽然日军残暴但是不可否认日军的陆军战术确实有一套。
国军落后的典型代表就是桂军,钢七军在北伐时期那是战无不胜,结果刚上淞沪战场就被日军给炸懵了,从来没想过仗还能这么打。
另一个北伐时期的铁军,张发奎带着第四军因缺乏防空和反坦克能力,在武汉会战中直接被日军机械化部队分割围歼。
战后第四军缩编为普通师,“铁军”荣光荡然无存,张发奎也从此走下了历史舞台,第四军后面直接交给薛岳指挥了。
徐州会战时,曾经的福将刘峙沿用北伐时期的“固守待援”策略,但面对日军装甲集群突击,防线迅速崩溃,被讥为“长腿将军”。
其实这也是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问题,包括黄埔军校在内的早期军校其课程内容其实十分单薄,缺乏现代炮兵协同、工事构筑等内容,导致军官战术思维僵化。
北伐时期大家似乎冲一冲就能赢,但是面对日军却失效了,这也是国军前期连战连败的原因之一。
04
也正是从抗战开始,这一批老一代将领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如杜聿明、关麟征、薛岳、王耀武等新一代黄埔将领开始崭露头角。
抗战时期国军稍微好一点的仗几乎都是这批新生代将领打的,老一代将领的思维和模式实在是落后太多了。
等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伴随着国共双方的军事对抗进一步加剧,现代化的运动战、大规模歼灭战更是老一批将领们完全看不懂的了。
到解放战争时期几乎再没有听见曾经国军老一辈将领的声音,蒋介石北伐时期的所谓五虎将,除了小一辈的卫立煌之外其他人几乎都被淘汰了。
刘峙、张发奎等将领的陨落,本质上是军事现代化进程对经验主义者的残酷淘汰。
北伐时期的战术胜利建立在特定历史条件之上,而当战争进入工业化时代,单一的勇气与旧有经验已无法弥补体系化差距,老一套的北伐名将们也只能黯然退出历史舞台。
如杜聿明、邱清泉等国军新一代将领,和我军这边的粟裕、林彪等战争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将领开始接管了战争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