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如果说特朗普“想买下格陵兰岛”曾被外界当成一句狂妄玩笑,那么如今,华尔街日报披露的这项情报指令则毫无疑问地证明:这不是玩笑,而是野心。5月6日,美国《华尔街日报》爆料,特朗普政府已正式下达情报指令,要求包括中央情报局、国防情报局和国家安全局在内的多家特工机构加强对格陵兰岛的“重点信息收集”,涉及当地独立运动、资源开采态度,乃至“识别亲美人物”并实施全面监控。一句话,美国盯上了这个北极门户,并准备赤裸裸地动手了。



早在特朗普首个任期内,他就多次公开表示“希望美国买下格陵兰”,并将其列为“战略收购目标”。这一荒诞宣言当时被丹麦政府嗤之以鼻,丹麦首相直言“荒唐”,格陵兰自治政府则明确表示拒绝。但如今特朗普回归白宫,相关情报指令立即启动,足见其从未放弃对这一战略岛屿的觊觎。

本次情报收集行动由国家情报总监图尔茜·加巴德下令实施,内容涵盖对岛内独立倾向势力的全面掌握、对当地反美或亲美舆情的监测评估、对资源开发潜力的精确分析,甚至包括锁定哪些丹麦或格陵兰官员可能“愿意合作”,并向其展开深度接触或策反。

而更令人警惕的是,这份指令不仅彰显特朗普政府的“北极野心”,也揭示了美方在当前全球多极博弈背景下对资源与地缘要地的重新分配欲望。

格陵兰岛,地处北极门户,战略位置极端敏感,是美军“图勒空军基地”所在地,亦是连接欧亚航线的关键点。更重要的是,该岛拥有大量稀土资源、冰盖下潜藏着巨大的能源潜力,是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北极通航、矿产开发的前沿阵地。控制格陵兰,不只是地理优势,更是信息与战略部署的压舱石。



因此,特朗普对格陵兰的兴趣,从来不是“玩笑”,而是地缘政治的极限操作。问题在于,美国的手段从来不是“友好谈判”,而是“先下黑手”。通过情报机构介入、发动心理战、渗透舆论场、寻找代理人,美国在冷战后已数十次复制这一模式,从拉美到东欧,从中亚到中东,无不是“从内部撕裂对手”,再堂而皇之地“提供重建方案”。

此次针对格陵兰的行动,其实质就是试图引导岛内“去丹麦化”情绪、鼓吹“独立自主”的虚幻前景,然后趁虚而入。换言之,美国不打算通过谈判买岛,而是通过“颠覆”实现变相吞并。而一旦格陵兰在美国策动下脱离丹麦,接下来的走向也不会是“真正独立”,而是成为另一个“波多黎各式领地”,即名义自治、实为附庸。

而欧洲对此几乎毫无防备。丹麦虽是格陵兰的宗主国,但近年来对该岛事务的掌控力日益减弱。在“去殖民化”全球舆论风潮的影响下,丹麦对格陵兰独立问题的发言空间被压缩;而岛内亲美声音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不断发酵,甚至已有部分政治人物公开呼吁“与美国加强合作以促进发展”。这一切,正是美方暗中推动的成果。



特朗普当局通过情报系统在海外实施的“政治渗透”,表面看是地缘争夺,实则是对国际法和主权原则的严重破坏。用间谍手段制造政治裂痕,用金钱诱惑操纵舆论导向,这些手法与殖民时代的“公司政府”并无二致。唯一的区别是,现在他们用的是“信息战争”这层技术外壳,更具迷惑性和穿透力。

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詹姆斯·休伊特对此回应称:“总统已经非常明确地表示,美国关切格陵兰岛和北极地区的安全形势。”注意,这并不是否认情报行动的存在,而是用“国家安全”来为侵略扩张找借口。

而格陵兰,显然只是第一张牌。在美国“重返北极”的战略地图上,格陵兰是桥头堡,北冰洋是新战场,挪威、瑞典、加拿大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博弈焦点。当华盛顿以“全球安全”为由到处插旗,其实质是将一个主权模糊地带变成对手无法触碰的军事高地。

今天的格陵兰,是明天的模板。特朗普的“岛屿野心”,不是玩笑,是警报。它向全世界昭示:美式帝国主义,不再遮掩,不再温和,而是直接下场、亲手操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