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大奎
贾雨村,大名贾化,表字时飞,雨村其实是他的别号,谐音为"假语存",为《红楼梦》提纲挈领式的重要角色,也是书中人品低劣的大反派,实属为人不齿的大奸大恶之人。
脂砚斋就曾评点他不过"假话"、"实非",一部红楼也就是"真事隐去,假语存焉",实则以村粗之言演出的一段假话。
如此批语,既表明曹公"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创作手法,也意在告诉读者:读红楼,不能仅看表象,要悉心感悟,通过书中隐藏的真事、敷衍的假话去领会创作意图,才真正明白百科全书式的《红楼梦》并不只是为女子作传类似爱情小说那样简单。
事实上,有自传体性质的《红楼梦》是可以作为历史来看,对书中的人物,要客观理性对待,因其好坏也非脸谱化那样单一。
就像贾雨村这样的大奸大恶之人,尽管其人品低劣,却也官运亨通,一朝青云直上,在仕途上也会取得巨大成功,体现出硬实力。
笔者不妨分析分析,这《红楼梦》最大的反派人物贾雨村到底有哪些不俗的表现?使得他不受品行卑劣的影响,不断得遇贵人提携,最后还获得大司马这样的要职?
还是从贾雨村的生平说起吧。
他最初只是一个落魄的穷书生,寄居在葫芦庙靠卖字作文为生,只因相继得到甄士隐、林如海、贾政、王子腾等贵人的资助扶持后,虽说初任知府时栽了一跟头,不久便官复原职,后来一路高歌补授大司马这样的高位,实现了仕途上的巨大成功。
可以说贾雨村也是冲出寒门逆天改命的成功人士,亦算光耀贾家的枭雄。
只可惜贾雨村最终罪大恶极"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后来锒铛入狱,在恶有恶报中落了个悲催的下场。
这里不提贾雨村的恶行,只言人品低劣的贾雨村何以累累获得小人得志般的成功?
是甄士隐、林如海等社会名流的好坏不分?还是古代的用人制度有问题,对人品德行方面不加考察用不着甄别?
这就要梳理贾雨村的奸雄本质,以及古代用人察举制度的特点了。
贾雨村其人,在飞黄腾达之前,虽说只是一个寒儒,一个靠卖字作文为生的穷书生,却有真才实学。
他应对自如的谈吐,豪爽大气的表现,不卑不亢的气质,说明贾雨村并不普通。他有才华有城府,其理想抱负也与之匹配,渴望凭真才实学赢取功名,实现"货与帝王家"的不凡人生。
贾雨村这样的不坠青云之志,也就得到乡宦贤士甄士隐的青睐,认为贾雨村是难得的可造之材,便倍加爱护不遗余力的资助处在困境中的贾雨村及时赴京赶考。
一点也不扭扭捏捏的贾雨村,就这样第一次抓住了逆境改命的机会,一举考中进士,得任知府一职,从而步入仕途。
这时的贾雨村,还没有显现出多么卑劣的品行,只因他才干优长,又恃才侮上,被上司参奏后惹得"龙颜大怒,即批革职"。
刚入仕途的贾雨村,如此栽了跟头后,却没有表现出内心的不满,反而不动声色,冷静应对因热血从政遭致的诽谤变故。
于是,泰然处之的贾雨村便游历山水,还受聘林黛玉的家庭教师。
贾雨村由此得到巡盐御史林如海的赏识,认为贬为布衣的贾雨村怀才不遇,是能做大事的人。
这时候的贾雨村又表现出广博的见识和读书人的气节,使得探花郎林如海也无从辨别他人品的好坏,爱女心切下,也就大力支持贾雨村渴望功名的复职诉求。
在林如海的引荐下,贾雨村得到贾府当家人贾政的鼎力相助,不久复职做上了应天知府。
殊不知,复职后的贾雨村,曾经热血的理想抱负已然发生变化,其卑劣的人品渐渐与腐朽的封建社会龌龊的环境相融合。
于是,复职伊始,贾雨村便"生情狡猾"地听从门子关于"护官符"的建议。这时的贾雨村哪还在意恩情?公平正义不过是挂在嘴边的道貌岸然罢了,一番运作即乱判了呆霸王薛蟠拐走英莲打死冯渊一案。
这就是《红楼梦》彰显贾雨村大奸大恶的经典情节: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当上一方大员的贾雨村不仅没有秉公执法,反而为了一己之私纵恶偏坦,对自己之前承诺找寻恩公甄士隐的女儿英莲,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为了官帽什么都不在乎了。
贾雨村低劣的人品,由此昭然若揭。
贾雨村小人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不过,成了反派人物的贾雨村却成了贾府的座上宾,也赢得京营节度使后来升任四省都统制的王子腾看重。
在贾王两家的支持下,贾雨村在仕途上也就青云直上一帆风顺起来,直至迁升大司马这样的高位。
综上而言,贾雨村之所以获得仕途上的巨大成功,除了他的确有真才实学外,也与他见风使舵的能力息息相关。
贾雨村由热血青年转变成一心往上爬而不择手段的奸诈小人,说明贾雨村的人性之恶融入了龌龊的大染缸,由此滋长,从而在近墨者黑中快速提升了适者生存的能力。
贾雨村也就在这样的群魔乱舞中实现了自己所谓的最大成功,不过,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贾雨村最终还是为自己的恶行埋单,也算"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典型人物。
这亦告诉读者:人品大于能力,纵然一时可以取得成功,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人品卑劣终究不长远,是站不住脚的,还是德才兼备为好。
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