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宛如一座巍峨神秘的文学巨擘,屹立于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其构建的人物形象丰富饱满,情节架构错综复杂,恰似一座幽深难测的迷宫,引得古往今来无数读者沉醉其中,反复探寻。
贾宝玉,作为这部鸿篇巨制的核心人物,他的命运轨迹一直是红学界争论不休的焦点。受程高本影响,长久以来,大众普遍认为贾宝玉最终勘破尘世,遁入空门,削发为僧。
然而,当我们拨开层层迷雾,深入曹雪芹亲笔撰写的前八十回,挖掘那些精心埋下的伏笔,细品脂砚斋的珍贵批语,便会惊觉,贾宝玉的最终归宿或许并非如此,极有可能是在冰天雪地中走向生命的终结。
这一观点绝非凭空臆想,而是基于对原著抽丝剥茧般的深度研读与严谨分析。
仙界起源:顽石的不凡来历
《红楼梦》开篇,曹雪芹以一段奇幻瑰丽的神话故事为整部作品奠定基调。女娲炼石补天之时,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遗留下一块未被选用的石头。
这块石头经女娲锻炼后,已然通了灵性。它眼睁睁看着其余石头都能去补天,唯独自己 “无材不堪入选”,心中满是自怨自艾,日夜悲号,惭愧不已。
机缘巧合之下,茫茫大士与渺渺真人出现,被石头的苦苦哀求所打动,施展仙法将其幻化成一块晶莹剔透、光彩照人的美玉,随后携着它坠入红尘,开启了一段跌宕起伏的悲欢离合之旅。
这块顽石,正是贾宝玉的前世,而它所幻化成的美玉,便是贾宝玉呱呱坠地时口中衔着的通灵宝玉。
从这一开篇设定便能看出,顽石与 “天” 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虽未能参与补天这一神圣使命,却被赋予下凡历练的特殊任务。“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这两句诗不仅仅是顽石的自我感慨,更像是命运预先埋下的深刻伏笔。
它下凡之后所经历的种种,似乎都是在为完成某个特定使命而铺垫,而这个使命,大概率与它未能补天的遗憾息息相关。这无疑为我们探寻贾宝玉的最终结局提供了一把关键的钥匙。
判词伏笔:指向冰天雪地的命运
在《红楼梦》里,人物的判词堪称其命运的高度凝练与精准概括。虽说贾宝玉没有像金陵十二钗那般拥有明确的个人判词,但从与之关联的一些描述中,依旧能捕捉到有关他结局的蛛丝马迹。
以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王熙凤的判词为例,“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其配图为 “一片冰山,上面有一只雌凤”。此处的 “冰山” 意象,绝非仅仅针对王熙凤个人。
纵观全书,冰山常常被用来象征贾府所仰仗的权势,恰似贾家在朝廷中的靠山。随着情节的推进,贾家的这座靠山逐渐摇摇欲坠,如同冰山在暖阳下渐渐消融。贾宝玉身为贾家的核心成员,其命运与家族兴衰紧密相连。
当家族的 “冰山” 彻底崩塌,他又将何去何从,着实令人深思。
此外,在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姑引领他聆听《红楼梦》十二支曲。
其中《飞鸟各投林》一曲唱道:“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这支曲子宛如对全书人物命运的一次全景式总结。其中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这一画面,极具象征意义。白茫茫的大地,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冰天雪地的场景。在这片冰天雪地之中,往昔的繁华如烟云消散,书中人物各自走向既定的归宿,贾宝玉自然也难以例外。
这或许暗示着,在故事的终章,贾宝玉所处之地正是冰天雪地,他也在这片白茫茫的世界里,迎来了自己生命的终点。
脂砚斋批语:透露的悲惨结局
脂砚斋的批语在解读《红楼梦》的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尽管脂砚斋的真实身份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但可以确定的是,他与曹雪芹关系极为密切,对原著的创作意图及结局有着深刻且透彻的理解。在现存的脂砚斋批语中,有不少内容对贾宝玉的结局有所暗示。
比如,在第二十一回 “贤袭人娇嗔箴宝玉 俏平儿软语救贾琏” 里,脂砚斋有这样一条批语:“宝玉看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能‘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
这里提到的 “悬崖撒手”,传统观念大多将其理解为贾宝玉出家的行为。然而,细细琢磨,“悬崖撒手” 未必仅仅指出家。在古代文学的语境里,“悬崖” 往往象征着绝境,“撒手” 则有放弃生命之意。
结合全书浓郁的悲剧氛围以及其他伏笔来看,贾宝玉在遭受家族败落、爱人离世等一系列沉重打击后,陷入绝境,最终在冰天雪地的绝境中选择放弃生命,这种可能性极大。
又如,在第二十二回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迷贾政悲谶语” 中,脂砚斋针对贾宝玉所作的偈语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批道:“前二句一总扫尽,后三句正写虽已悟仍未悟也。
若云顿悟时,须看他‘寒暑不分天地乱’一句。”“寒暑不分天地乱” 描绘出一种极端混乱、颠倒的景象,这与冰天雪地所营造出的天地失序、万物凋零的氛围不谋而合。
或许在贾宝玉的最终命运里,他就置身于这样一种 “寒暑不分天地乱” 的冰天雪地环境中,在精神与现实的双重绝境里,一步步走向生命的尽头。
情节暗示:家族衰败下的悲惨命运
除了仙界起源、判词以及脂砚斋批语所提供的线索,书中的情节发展同样为贾宝玉死于冰天雪地这一结局提供了诸多有力暗示。随着故事徐徐推进,贾家一步步走向衰败的深渊。
先是元春突然暴毙,贾家失去了在宫中最为强大的靠山;紧接着,家族内部矛盾丛生,王熙凤弄权、贾琏偷娶尤二姐等一系列丑事接连上演,使得贾家的根基摇摇欲坠;而后,朝廷的抄家犹如一记致命重击,瞬间将贾家昔日的富贵繁华击得粉碎,化为乌有。
在贾家衰败的过程中,贾宝玉亲眼目睹了身边亲人、朋友的种种悲惨遭遇。林黛玉泪尽而逝,晴雯含冤而死,贾府上下众人或死或散,一片凄凉景象。
贾宝玉在这般沉重的打击之下,精神世界逐渐崩塌。当贾家彻底败落,他失去了所有的依靠,生活陷入绝境。此时,书中多次出现冰天雪地的环境描写。
以第五十回 “芦雪庵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 为例,众人在芦雪庵联诗时,当时的场景是 “一夜北风紧,开门雪尚飘。入泥怜洁白,匝地惜琼瑶”,呈现出一片银装素裹的冰天雪地之景。这看似寻常的环境描写,实则可能是在为后文贾宝玉的命运埋下伏笔。
贾家败落后,贾宝玉或许就如同这片冰天雪地中的一片雪花,孤苦无依,最终在寒冷与绝望中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再者,从贾宝玉的性格特点来分析,他向来对世俗的功名利禄嗤之以鼻,内心深处满是对纯真情感和美好事物的热切向往。当他所珍视的一切被现实无情摧毁,他的精神世界也随之轰然崩塌。
在这种情形下,相较于选择出家,在青灯古佛旁度过余生,他更有可能在极度的绝望中,走向一个冰冷、寂静的世界,而冰天雪地恰好完美契合这种绝望、死寂的氛围。
对比分析:出家说与冰天雪地说
传统的贾宝玉出家说,主要源于程高本后四十回的续写。在程高本里,贾宝玉历经家族衰败、黛玉离世等诸多变故后,最终看破红尘,毅然出家为僧。乍一看,这种结局似乎与贾宝玉叛逆的性格以及对世俗的厌倦态度相契合。
然而,若从曹雪芹原著的伏笔进行深入考量,便会发现其中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
首先,出家为僧这一结局与前文众多伏笔难以契合。如前文所述,从仙界起源中顽石的使命,到判词里的 “冰山” 意象、《飞鸟各投林》的暗示,再到脂砚斋批语中的 “悬崖撒手”“寒暑不分天地乱” 等,种种线索都指向一个更为凄惨、绝望的结局,绝非简单的出家就能涵盖。
其次,贾宝玉的性格虽叛逆,但他并非真正能够超脱尘世之人。他对身边的人,尤其是林黛玉,有着深厚且难以割舍的情感眷恋。林黛玉死后,他的精神已遭受重创,而贾家的衰败更是让他失去了生活的根基。
在这种状况下,他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 “看破红尘”,潇洒地踏入佛门。相较而言,死于冰天雪地的结局,更能深刻体现他在命运面前的无力与绝望,也更贴合他的性格发展脉络。
通过对《红楼梦》原著中仙界起源、判词伏笔、脂砚斋批语以及情节暗示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贾宝玉的最终结局并非传统认知中的出家为僧,而是极有可能葬身于冰天雪地之中。
这一结局不仅与曹雪芹原著的悲剧主旨更为契合,还为我们重新解读《红楼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诚然,由于《红楼梦》原著残缺不全,关于贾宝玉结局的探讨至今仍存在诸多争议。
但也正是这些争议,使得《红楼梦》的魅力历久弥新,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不断深入其中,探寻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