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十大元帅,在军事造诣方面应该说各有千秋。如彭老总擅长打硬仗、刘帅擅长运筹帷幄、林总擅长大兵团作战等等,相比之下,徐向前元帅似乎是被人低估的一位军事家。

抛开时代背景和立场阵营不谈,徐帅的指挥风格与二战时期的德国陆军元帅莫德尔颇为相似,双方在指挥区域性战役上的表现都十分优秀,可以说是真正的战场“微操”大师。



当然,对比后者而言,徐帅早期的革命和军事起点并不算高,尤其在进入黄埔军校后,一度让同窗胡宗南和蒋校长对他贫寒出身的“山里娃”身份而产生轻视……

在黄埔军校一期同窗中,胡宗南与徐帅应该是最不容易达成默契的一对了。这倒不是说二人在进入黄埔前后有什么深仇大恨,关键还是出在胡宗南自命不凡的骄狂性格上。

“黄埔三杰”珠玉在前,胡宗南自然算不上是“顶流”尖子生,但他却因踩在了老蒋感兴趣的点上而进入对方视野,加之又是浙江同乡,难免就成了老蒋喜欢的那道菜。

当然,同样的例子也发生在秉烛夜读《三民主义》的陈诚身上,两人虽然谈不上多优秀,但关键时刻情商在线,又都恰到好处的踩在了老蒋的节拍上,最终都成了对方重点关注的“青年才俊”。

有了老蒋的青睐,胡宗南也就更加自命不凡、上蹿下跳,尤其对贫苦出身且操着一口浓重五台口音的徐帅态度冷淡,充满不屑。

当然,徐帅本人在当时的黄埔一期学子中,也确实是为数不多的低调者。

一来受家族世代遗留的传统文人气息和小学教员从业经历的影响,二来在进入黄埔一期时,徐帅属于没有党派和地方军阀关系的“无背景”学生,这一点和同期陈赓、蒋先云等我党早期党员身份的人还是有所不同。

原本在一期入伍生第四队序列的胡宗南,却在入学不久后被阴差阳错的编入徐帅的第一分队,开始就对这位布衣出身、山西口音浓厚的乡下同窗有成见,这下更是难以平复自己躁动的内心,私下里不乏给予对方“孩子王”、“山里娃”等嘲讽称号。

不过,胡宗南大概率不会想到,几年后自己同这位当年最“瞧不起”的同窗交手时,会被对方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只能望而却步……

除了胡宗南的冷眼相待,老蒋对徐帅本人的态度也并不友好。

黄埔军校时期的老蒋,选人用人的标准除了侧重同乡和地缘关系外,体现在个人身上的,就是仪表堂堂、口齿伶俐,最好能写得一手好文章。按照这些条件来卡的话,徐帅显然入不了老蒋的眼球。

果然,老蒋依照惯例与徐帅谈话后并没有留下什么深刻印象,反而带着一种对“乡下人”的不屑态度匆匆结束了这场谈话。当时可能没有“地域黑”这个时髦网络词汇,但老蒋的一言一行又无不透视着对这位山西五台来的年轻人的傲视。

如同在电视剧《东方》中老蒋与同为山西五台走出的阎锡山那段经典对话一样,当老蒋开门见山的向对方发出“你明明很有学问,为何世人总说你土呢”的灵魂拷问时,阎锡山说了一段颇耐人寻味的话:

虽说是句戏谑之言,但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确实暴露出老蒋在选人用人方面的一孔之见。



值得一提的是,当徐帅从老蒋办公室缓缓走出之时,同学邓文仪迫不及待的走向前去询问对方作何感受。结果,徐帅的一句“没有感觉”让邓文仪疑惑不解:被校长面谈是学生时代最幸福的事情,不应该有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吗?

岂料一向低调谦逊的徐帅突然间脱口而出一句“马屁精”,一时竟让邓文仪哑口无言……

谈话不欢而散,加上徐帅本人不被老蒋“看好”,此后的革命岁月里注定会有一段坎坷波折的经历。

一期毕业后,徐帅被老蒋分配到北伐前线的第二军中。第二军是一支由湘军整编而成的部队,从源头上讲并不属于老蒋的嫡系,而将徐帅放在第二军中,也足见老蒋对他的淡漠态度。

要知道,在当时的国民革命军中,蒋先云这样的人才被老蒋留在司令部中出谋划策,胡宗南这样的得意门生进入自己嫡系部队第一军中任职,再差点的学生则被派驻到桂、粤两系中充当自己内应。



从这个角度看,将徐帅放置在北伐前线的“炮灰”位置,似乎并不是什么美好的差事。放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这就好比出自武当名门正派的大侠被分配到海鲨帮、巨鲸帮这样的二流门派中实习。

虽说老话常讲“是金子到哪都会发光”,但这样明显的厚此薄彼安排总归让人有些打抱不平。不过,徐帅本人倒是一如既往的乐观大度。不久他又被安排到仅次于母校的“第二黄埔”武汉军校担任学兵队上校队长。

在此之后,徐帅就走向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短短几年时间,就让胡宗南和老蒋这两位目空一切的昔日同窗、校长刮目相看,甚至可以说令对方“寝食难安”……

长征以前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如果说哪块根据地的黄埔生最集中,那一定当属鄂豫皖苏区。除了一期的徐向前、许继慎、蔡申熙、陈赓以外,还有曾中生、潘忠汝、漆德伟、倪志亮等不计其数的黄埔人。

当然,我军在老蒋的卧榻之侧集结了这样一股强劲力量,国军这边自然也不会等闲视之,一大批如胡宗南、黄杰、李默庵、蒋伏生、俞济时等黄埔将领相继被派到了“围剿”一线。

实事求是的讲,在1932年夏季的第四次反“围剿”战斗中,四方面军因受张国焘“白雀园大肃反”运动的影响,被老蒋钻了深入鄂豫皖苏区腹地的空子。



作为总指挥的徐帅不得不撤军湖北麻城,在黄安以西地带与国军将领陈继承、卫立煌所部进行血战。此时的胡宗南和黄杰,分别以第一师和第二师师长身份率部参与到鄂豫皖苏区的“围剿”战斗中来。

胡宗南依旧不改昔日目中无人的孤傲姿态,但黄杰却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他看来,连陈赓这般名列“黄埔三杰”之一的人物都只是他手下的师长,足见徐向前此人实力不容小觑。

不过,胡宗南却执意率“天下第一师”向河口镇以东的红10师和红12师杀奔而来。不出意外,首战国军便折损2000余人,见识到徐帅军事才能的胡宗南不得不退回河口加固工事,重新回归到阵地阻击战中来。

尽管如此,在外有强敌压迫,内有张国焘掣肘的情况下,红四方面军的第四次反“围剿”战斗最后还是失败了。徐帅带领红四方面军退却至黄柴畈一带并召开紧急会议,最终做出了“主力跳出根据地,暂往平汉路以西活动、伺机重回根据地”的集体决策。

徐帅最初的计划是在桐柏山区建立根据地,但卫立煌率第10师和第38师、胡宗南率第一师企图趁机包抄红四方面军主力并在其后紧追不舍。经过七天七夜的战略转移,徐帅带部队抵达辛集地区,但尚未来得及休整,蒋伏生、李默庵、萧之楚等部便如潮水般压了上来。



关键时刻,徐帅当机立断,放弃了到桐柏山区建立根据地的计划。在率部到达南化塘地区后,胡宗南部队也尾随而来。敌强我弱的态势下,徐帅只得指挥部队连续跳出敌军封锁的包围圈。

及至赶到大巴山下,胡宗南望而却步了,而徐帅却义无反顾的率部翻越海拔两千多米的大巴山进入川北。胡宗南就在山脚下远远这么看着红四方面军翻过雪山,心里竟由衷的佩服这位老同学的魄力……

嗣后,徐帅组织“川陕反六路围攻”战役,将刘湘打得毫无招架和还手之力,最终向胡宗南发出了入川助战的请求,但胡宗南深知此时的徐向前早已今非昔比,即便自己入川又能奈何呢?

自此之后,胡宗南与徐帅再未正面交手过。但颇有戏剧性的是,徐帅的老部下陈赓却在解放战争中将老同学胡宗南打的狼狈不堪。

不知昔日的胡宗南在面对这位寡言少语的“山里娃”同学投以不屑态度时,是否会联想到这之后一系列令他悔不当初的“残酷”现实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