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按照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传统排名(以《旧唐书》记载顺序为准)的详细介绍)

第1位:长孙无忌(594-659)

  • 背景:出身关陇,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大舅子(长孙皇后兄长),自幼与李世民交好,是核心心腹。
  • 事件:参与策划 “玄武门之变”,亲手诛杀李建成党羽;贞观年间任宰相,主持修订《贞观律》;辅佐唐高宗李治继位,受遗诏托孤。
  • 结局:因反对武则天为后,被诬陷谋反,流放黔州,后追封太尉。
  • 排名原因:“亲贵 + 首功”。既是李世民的姻亲(外戚身份天然亲近皇权),又是玄武门之变的核心策划者,贞观及永徽年间长期掌权,官至太尉、司徒,实至名归的 “第1功臣”。



第二位:李孝恭(591-640)

  • 背景:李渊堂侄,唐朝宗室,年轻时随李渊起兵,擅长水战。
  • 事件:独自率军平定南方,灭萧铣(南梁)、辅公祏,收降岭南诸州,坐拥半壁江山;贞观年间任礼部尚书,参与修订礼乐。
  • 结局:晚年沉迷酒色自保,善终,追封河间郡王,陪葬昭陵。
  • 排名原因:“宗室第一将”。唐朝统一战争中,他的战功仅次于李世民(甚至在李靖之上),作为李渊家族代表,需以高位笼络宗室,且主动交权避嫌,君臣相疑少,排名第二。



第三位:杜如晦(585-630)

  • 背景:出身官宦世家,隋朝滏阳尉,隋末弃官归乡,被房玄龄介绍给李世民。
  • 事件:秦王“智囊”,与房玄龄并称 “房谋杜断”,玄武门之变核心策划者;贞观初年任尚书右仆射,制定典章制度,完善三省六部制。
  • 结局:46 岁早逝,李世民为之辍朝三日,追封莱国公,陪葬昭陵。
  • 排名原因:“贞观制度奠基人”。虽早逝,但作为李世民早期核心谋士,玄武门之变中 “断大事” 的关键角色,且制度建设影响深远,故排第三。



第四位:魏征(580-643)

  • 背景:早年为道士,隋末投奔李密、窦建德,后归唐,成为太子李建成谋士,玄武门之变后被李世民重用。
  • 事件:以 “犯颜直谏” 闻名,前后进谏 200 余次,力促李世民行 “王道”,提出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主持编修《隋书》等史书。
  • 结局:64 岁病逝,李世民亲撰碑文,后因太子李承乾谋反案,碑文被推倒(不久复立),追封郑国公。
  • 排名原因:“贞观之治的镜子”。虽非玄武门旧党,但贞观时期贡献无人替代,其谏臣形象代表李世民 “纳谏” 的象征,故排名靠前(超越部分老臣)。



第五位:房玄龄(579-648)

  • 背景:出身山东士族,隋朝泾阳令,隋末投靠李世民,长期担任长史。
  • 事件:玄武门之变核心策划者,贞观年间任尚书左仆射 20 年,完善科举制、修订律法,提拔贤能(如杜如晦、李靖),被称为 “贞观贤相”。
  • 结局:70 岁病逝,追封梁国公,陪葬昭陵,儿子房遗爱后因谋反被诛。
  • 排名原因:“后勤与治国核心”。从晋阳起兵到贞观末年,始终是李世民的 “大管家”,玄武门之变中稳定后方,治国政绩斐然,排名第五(略低于杜如晦,因杜更偏向 “谋断”,且房晚年因儿子牵连稍减分)。



第六位:高士廉(575-647)

  • 背景:北齐王室后裔,长孙皇后、长孙无忌的亲舅舅,早年因反对隋炀帝被贬,后归唐,投靠李世民。
  • 事件:玄武门之变中,在长安城组织兵变响应;贞观年间任侍中,主持修订《氏族志》,抬高王室地位。
  • 结局:73 岁病逝,追封申国公,陪葬昭陵,李世民亲扶灵柩送葬。
  • 排名原因:“外戚 + 士族代表”。既是长孙兄妹的舅舅(皇亲),又代表山东士族与关陇集团的融合,且参与玄武门之变,治国能力强,排名第六。

第七位:尉迟恭(585-658)

  • 背景:朔州铁匠出身,隋末从军,先投靠刘武周,后投降李世民,以勇猛著称。
  • 事件:玄武门之变中,亲手斩杀齐王李元吉,救李世民于危难;曾单骑救主(洛阳之战击退单雄信);晚年闭门修道,拒绝卷入朝政。
  • 结局:74 岁善终,追封鄂国公,陪葬昭陵。
  • 排名原因:“玄武门第一猛将”。论战功,他不如李靖、李勣,但玄武门之变中直接救主、诛杀李元吉,且对李世民有救命之恩,故排名高于多数将领。

第八位:李靖(571-649)

  • 背景:出身将门,隋朝名将韩擒虎外甥,早年差点被李渊处死(因密告李渊谋反),后被李世民救下。
  • 事件:唐朝第一名将,南平萧铣、辅公祏,北灭(阴山之战生擒颉利可汗),西破吐谷浑,著有《李靖兵法》。
  • 结局:79 岁病逝,追封卫国公,陪葬昭陵,墓形如铁山、积石山,象征其战功。
  • 排名原因:“战功第一却非嫡系”。李靖军事能力冠绝天下,但并非李世民的 “秦王室旧人”(早期效力李渊),且为人低调避权,故排名受亲疏影响,略低于尉迟恭(玄武门核心),但仍居武将no1。

第九位:萧瑀(575-648)

  • 背景:西梁明帝之子,隋炀帝萧皇后弟弟,出身南朝王室,后归唐,娶李渊之女为妻。
  • 事件:李渊时期任内史令,贞观年间六次拜相,因刚直不阿多次被罢免;支持李世民,反对分封制。
  • 结局:74 岁病逝,追封宋国公,陪葬昭陵,李世民赞其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 排名原因:“两朝贵胄”。作为前朝王室(西梁、隋朝)代表,纳入凌烟阁体现唐朝 “包容”,且李渊、李世民都重用他,虽性格执拗,但忠诚度高,排名第九。

第十位:段志玄(598-642)

  • 背景:济南人,父亲段偃师为太原郡司法书佐,早年随父投靠李渊,与李世民同岁,是少年玩伴。
  • 事件:晋阳起兵核心将领,随李世民平定窦建德、王世充;玄武门之变中,率军控制宫城,阻止李建成党羽入宫;贞观年间镇守边疆,防御突厥。
  • 结局:45 岁病逝,追封褒国公,陪葬昭陵,绘像凌烟阁时为左骁卫大将军。
  • 排名原因:“元老 + 玄武门安保核心”。从李渊起兵到玄武门之变,始终是李世民的嫡系武将,掌管禁军,地位类似 “保镖队长”,但战功不及李靖、李勣,故排第十。

第十一位:刘弘基(583-650)

  • 背景:隋朝右骁卫将军刘升之子,早年因避罪逃亡,投靠李渊,与李世民结为好友。
  • 事件:晋阳起兵时,率部率先攻克长安;随李世民灭薛仁杲、王世充,玄武门之变中率军屯守玄武门;免官后复爵。
  • 结局:68 岁善终,追封夔国公,陪葬昭陵。
  • 排名原因:“元老 + 亲贵”。李渊起兵时的 “开国元勋”,最早投靠的一批人,且与李世民私交甚好,虽后期贪财,但念及旧功,排名第十一。

第十二位:屈突通(557-628)

  • 背景:北周后裔,隋朝名将,镇守长安时曾大败李渊,后兵败投降。
  • 事件:归唐后随李世民平定薛仁杲、王世充,灭窦建德;李渊时期任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贞观初年任刑部尚书,制定律法。
  • 结局:72 岁病逝,追封蒋国公,陪葬昭陵,李世民称其 “竭节义以事君,古人无以逾”。
  • 排名原因:“隋朝降将的典范”。作为隋朝旧臣,投降后忠心耿耿,战功与治国能力兼备,代表 “天下归心” 的信号,故排名中等。

第十三位:殷开山(595-622)

  • 背景:出身陈郡殷氏,隋朝秘书丞,李渊起兵后,任元帅府长史,是李世民的重要谋士。
  • 事件:随李世民破薛仁杲(浅水原之战,前期战败后力挽狂澜);灭王世充、窦建德,官至陕东道大行台兵部尚书。
  • 结局:622 年在征讨刘黑闼途中病逝,追封勋国公,陪葬昭陵,是凌烟阁中最早去世的功臣之一。
  • 排名原因:“早逝的开国元勋”。作为李渊起兵时的核心文臣,参谋能力强,且是李世民早期 “秦王府” 班底,虽早逝,但功绩被追念,排名第十三。

第十四位:柴绍(588-638)

  • 背景:隋朝钜鹿郡公柴慎之子,李渊女婿(娶平阳公主),李世民的姐夫。
  • 事件:晋阳起兵时,与妻子平阳公主分别率军呼应,攻克长安;随李世民灭薛仁杲、刘黑闼,贞观年间灭东突厥,镇守边疆。
  • 结局:51 岁病逝,追封谯国公,陪葬昭陵,平阳公主是中国唯一以军礼下葬的女性。
  • 排名原因:“皇亲 + 战功”。既是李渊的女婿(皇亲),又有实打实的战功(参与几乎所有统一战争),且夫妻皆为开国功臣,排名中等偏上。

第十五位:长孙顺德(580-639)

  • 背景:长孙皇后族叔,早年避罪投靠李渊,与李世民交好。
  • 事件:晋阳起兵时,与刘弘基一同招募兵士;玄武门之变中,率军切断李建成、李元吉退路;贞观初年任左骁卫大将军,后被贬。
  • 结局:60 岁病逝,追封邳国公,陪葬昭陵,李世民念旧功恢复其爵位。
  • 排名原因:“外戚 + 玄武门参与者”。作为长孙家族成员,参与玄武门之变,但后期贪腐影响声誉,故排名第十五,低于同功劳的嫡系将领。

第十六位:张亮(595-646)

  • 背景:出身贫寒,早年投靠瓦岗军,后归唐,成为李世民心腹,负责情报工作。
  • 事件:玄武门之变前,被派往洛阳拉拢山东豪杰;贞观年间任刑部尚书,晚年迷信 “天命”,收养 500 义子,被控谋反。
  • 结局:52 岁被处斩,全家流放,凌烟阁画像被除名(后恢复)。
  • 排名原因:“情报与后勤功臣”。玄武门之变中负责策应,非核心角色,且后期因谋反案减分,故排名靠后,但早期谍报工作重要,仍入列。

第十七位:侯君集(592-643)

  • 背景:早年不学无术,随李世民征战,逐渐成为名将。
  • 事件:玄武门之变中,率部控制秦王室;贞观年间灭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创 “远程奔袭” 战术;因支持太子李承乾谋反被诛。
  • 结局:52 岁被处死,家人流放岭南,凌烟阁画像未被除名(李世民念旧功)。
  • 排名原因:“功过参半的猛将”。玄武门核心参与者,灭高昌是贞观时期重要武功,但晚节不保谋反,故排名中等,低于无过错的功臣。

第十八位:张公谨(594-632)

  • 背景:早年投靠王世充,后经徐茂公推荐归唐,成为李世民幕僚。
  • 事件:玄武门之变中,力劝李世民早下决心,并独自关闭宫门,阻挡李建成援军;贞观年间任代州都督,防御突厥,病逝于任上。
  • 结局:39 岁早逝,追封郯国公,陪葬昭陵,李世民曾为其举哀恸哭。
  • 排名原因:“玄武门关键劝进者”。在李世民犹豫是否发动政变时,第一个站出来力挺,并在事变中发挥关键作用(关门拒敌),但早逝且战功有限,排名第十八。

第十九位:程咬金(589-665)

  • 背景:济州东阿人,原名咬金,后改名知节,隋末聚义兵自保,先投瓦岗军,后降王世充,最终归唐。
  • 事件:随李世民破窦建德、王世充,玄武门之变中率军诛杀李元吉党羽;贞观年间任左领军大将军,晚年征讨西突厥时,因逗留不进被免官。
  • 结局:77 岁善终,追封卢国公,陪葬昭陵,子孙显赫。
  • 排名原因:“资历老但非核心谋士”。作为瓦岗旧将,归唐后忠诚勇猛,但玄武门之变中是执行者而非策划者,且贞观时期战功不及李靖、尉迟恭,故排名中等偏下。

第二十位:虞世南(558-638)

  • 背景:南朝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弟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初唐四大家” 之一。
  • 事件:早年仕隋,后归窦建德,最终入唐,任弘文馆学士,为李世民讲授经史,多次劝谏节俭,参与编修《五代史》。
  • 结局:81 岁高龄善终,追封永兴公,陪葬昭陵,李世民称其有 “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
  • 排名原因:“文人典范 + 帝王师”。作为凌烟阁中少有的纯文官(非军功),以道德、学问受重用,代表李世民对 “文治” 的重视,排名第二十。

第二十一位:刘政会(591-635)

  • 背景:太原人,隋朝鹰扬府司马,李渊起兵时,任留守太原,负责后勤。
  • 事件:李渊进军长安时,留守太原,抵御突厥与刘武周进攻;贞观年间任洪州都督,政绩平平。
  • 结局:45 岁病逝,追封邢国公,陪葬昭陵。
  • 排名原因:“后勤元老”。从晋阳起兵开始,负责镇守后方(太原),虽无显赫战功,但资历极老,属于 “开国元勋” 梯队,排名靠后因后期贡献有限。

第二十二位:唐俭(579-656)

  • 背景:出身北齐王室,父亲唐鉴与李渊是好友,早年与李世民交好。
  • 事件:晋阳起兵时,负责撰写檄文;贞观年间,作为使者劝降突厥,被扣押后脱险;晚年参与征讨高句丽,官至光禄大夫。
  • 结局:78 岁善终,追封莒国公,陪葬昭陵。
  • 排名原因:“文臣 + 亲贵”。靠早年与李渊、李世民的私交入列,主要贡献在外交与文职,战功极少,故排名靠后。

第二十三位:李勣(徐茂公,594-669)

  • 背景:曹州离狐人,原名徐世勣,瓦岗军核心将领,后归唐,赐姓李,避李世民讳改名李勣。
  • 事件:瓦岗时期与李密共掌兵权,归唐后随李世民灭窦建德、王世充,贞观年间灭东突厥(与李靖分兵),唐高宗时灭高句丽;三朝元老(李渊、李世民、李治),历任司空、太子太师。
  • 结局:76 岁病逝,追封英国公,陪葬昭陵,墓形如阴山、铁山,象征灭突厥、高句丽之功。
  • 排名原因:“降将身份影响排名”。虽战功仅次于李靖,且历仕三朝,但原为瓦岗军(非李渊 / 李世民嫡系),早年曾与唐军为敌,故排名受亲疏影响,仅列第二十三(实际能力可进前十)。

第二十四位:秦琼(秦叔宝,?-638)

  • 背景:齐州历城人,隋末名将,先后效力于来护儿、张须陀、李密、王世充,最终归唐。
  • 事件:随李世民平定窦建德、王世充,每战必冲锋在前,“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玄武门之变中,率军诛杀李元吉党羽(一说未直接参与核心战斗);贞观年间因伤病退,未参与重大战役。
  • 结局:638 年病逝,追封胡国公,陪葬昭陵,民间奉为 “门神”。
  • 排名原因:“勇猛有余,亲疏不足”。秦琼是天下闻名的猛将,但归唐较晚(619 年),且玄武门之变中可能只是作战(记载模糊),贞观时期因病退隐,战功停留在李渊时代,加之非李世民 “嫡系”(早期为瓦岗 / 王世充部将),故排名末位(实为民间知名度最高)。

总结排名逻辑:

  • 亲疏站队:长孙无忌(外戚 + 首谋)、李孝恭(宗室 + 战功)、房杜(核心智囊)等 “自己人” 排名靠前;降将如李靖、李勣、秦琼,即使战功显赫,也因非嫡系而靠后。
  • 玄武门之变权重:直接参与策划(长孙、房杜、尉迟恭)或关键行动(张公谨、段志玄)的人,排名普遍高于单纯的开国功臣(如李靖虽早归唐,但未参与玄武门)。
  • 官职与死后哀荣:生前官至宰相、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或死后追封高位者,排名更优(如高士廉、萧瑀)。
  • 象征意义:纳入前朝王室(萧瑀)、山东士族(高士廉)、文人代表(虞世南),体现李世民 “天下共治” 的格局,即使功绩不突出,也需给予高位。
  • 争议与晚节:侯君集、张亮因谋反案排名靠后,但李世民念旧功仍列入;秦琼因后期隐退和归附时间,成为 “名气与排名倒挂” 的典型。
  • 凌烟阁排名本质是李世民对 “功臣集团” 的排序,既有功绩,更讲平衡 —— 亲贵、宗室、文官、降将、不同地域集团各有代表,形成了这份 “功过与亲疏交织” 的名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