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最近很苦恼。自从学校要求用"好分数"APP查成绩,他的班级群就炸了锅。



有家长凌晨三点发语音骂他黑心,有家长截图质问"为什么错题解析要充VIP",更有个做保洁的家长直接冲到办公室,红着眼眶说:"老师,我一个月工资就两千八..."

"我只是个教数学的,我能决定什么?"王老师苦笑着对我说。

这让我想起去年某地要求老师用某款"智能作业系统",每布置一次作业,家长就要付2块钱。张老师偷偷告诉我:"我们教研组长在会上说,这是教育局推荐的'教育信息化示范项目'。"

结果呢?家长投诉到市长热线,最后背锅的却是班主任。学校给出的解决方案是——让老师自己掏钱给贫困生买会员。

"知道最讽刺的是什么吗?"教了20年语文的李主任点了根烟,"这些APP的错题分析,还不如我手写的批注详细。"

但没人敢说破。因为用不用这些系统,直接关系到年底的"信息化教学考核"。有个年轻教师因为坚持手写评语,被领导在会上点名:"个别同志要跟上时代步伐。"

更魔幻的是,这些打着"智慧教育"旗号的APP,很多功能就是个摆设。比如某款APP的"AI作文批改",把《背影》输进去都能挑出十几处"语法错误"。但就这样,学校还要求每周必须使用三次,要截图上交。



现在明白为什么查个分数都要付费了吧?这根本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一条精心设计的利益链:

教育局要政绩:"我市信息化教学覆盖率100%"

学校要考核:"完成XX平台使用指标"

企业要利润:"年费会员享更多服务"

夹在中间的,就是王老师这样的普通教师和那个做保洁的家长。

有个做教育信息化的朋友酒后吐真言:"我们给学校的回扣都在服务费里,老师们的培训费就是变相的保护费。"

后来,事情闹大了,听说要整改了。但你觉得会怎么改?不过是把"强制使用"改成"推荐使用",把"年费365"改成"月付30"。就像把辣椒炒肉里的辣椒挑出来,告诉你现在不辣了。



教师办公室里,王老师正用铅笔在作业本上写着批注,阳光透过窗户照在那些红色字迹上,格外醒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