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在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召开一周年之际,北京市组织举办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实践研究成果展示交流活动,推介46项优秀德育研究成果、99项优秀思政一体化实践案例,发布《2025—2026年度思政教育和德育一体化课题研究指南》。来自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6位教师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党团队育人一体化角度,展示了6节精彩的大思政课。
本次活动由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海淀区委教育工委、区教委,北京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联合举办,活动得到中国教育学会指导,得到北京教科院和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支持,由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承办,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指示,落实全国和北京市教育大会精神,总结展示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实践成果。
市委教育工委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书记李军锋、海淀区委书记张革出席展示交流活动,并现场观摩思政课程教学。中国教育学会、共青团中央、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北京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以及海淀区委等单位相关负责同志,社会协同育人机构负责人、中小学代表参加活动。
6节公开课展示思政课一体化
生动样态
活动现场,与会人员共同观摩了大中小学思政课、党团队课的现场教学,6节课的教学设计让与会者真切感受到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生动样态。
“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思政课的一个重点,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去年6月在青海果洛西宁民族中学考察观摩主题思政课时的叮嘱。本次活动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设置了思政课现场教学环节。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卢刚、北京市十一学校孙夏媛、海淀区中关村三小王晶、中国农业大学附属中学王军、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孙京菊、海淀区民族小学王婷婷6位来自于大中小学的授课教师,共同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党团队育人一体化角度,分别深入探索了大思政课育人的思路、内容和方法,在学段差异中展现学科主题的连续性和进阶性。
海淀区民族小学主题队会课
“我们刚刚上了一节‘把习爷爷的祝福带给各民族小伙伴’主题队会课,老师带着大家将课前征集到的传递祝福行动的资料汇总起来,并设计了传递祝福的设想和方案,把感想体会写在了‘石榴籽’卡片上。”海淀区民族小学四(7)中队的谭斯怀说。这节队会课让他对民族团结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他要和身边的各民族小伙伴和睦相处、互相帮助,长大了一起为民族团结做贡献。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卢刚
由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卢刚带来的大学思政课“理解‘五个共同’读懂中华民族共同体”同样精彩。在谈到设计这堂课的思路时,卢刚说:“课堂上要善于设置大学生熟悉的话题,比如我姓什么、我是哪个民族的、我的民族在历史上曾经和中华民族是什么关系等,通过这些他们熟悉的案例和话语,把他们不熟悉的道理揭示出来,进而筑牢同学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卢刚指出,大中小学教师集体备课过程中,大家能够互相学习、共同接受教育,大中小各学段、党团队各组织在贯通育人方面正不断加强,大中小学不同学段教师在思政教学过程中需要互相借鉴,共同推动大中小学形成更多的思政金课。
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罗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盖逸馨教授、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杨志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吴庆、团市委二级巡视员郑雄等六位专家分别进行了专业点评。
推介46项研究成果和99个实践案例
在观摩6节思政课之后,活动进入成果推介和展示交流环节,从思政课例、研究成果、实践案例的视角,推介了一批优秀成果,并联合发布思政教育和德育一体化课题研究指南。
海淀区作为北京市思政课一体化实践研究示范区、大思政课建设和思政教育一体化创新试验区,率先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组和共同体,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研究和实践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海淀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吴谨
会上,海淀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吴谨推介发布了海淀区思政课一体化优秀成果,包括三个方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理念、策略与实践》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以真理力量引导学生;《集团化办学背景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课例集》汇聚专题化课例群,推广理实融合的思政教学;《海淀区“大思政课”协同育人实践研究》以育人活动为教案,将思政课融入实践场所,促进学生知信行统一。三个阶段性成果体现了海淀教育人“把论文写在育人一线”的生动实践,也成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海淀答卷”。
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谢春风
活动中,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谢春风推介发布了46项优秀研究成果,其中既有聚焦家校社协同育人(东城区)、育德能力一体化提升(西城区)、思政课建设一体化(海淀区)、党团队育人一体化(大兴区)、幼小初高德育一体化衔接(石景山区)的5项区域优秀实践研究成果,也有41项来自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和社会教育机构的课题优秀研究成果。
北京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主任薛健
实践出真知,北京市大中小学不断强化首善标准,在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中积极探索,形成一批优秀实践案例。活动中,北京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主任薛健,推介发布了99项优秀实践案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等三个一等奖单位代表分享了各自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主题实践活动的优秀案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分享了该院从大思政课建设出发,不断弘扬航天精神和家国情怀,主动参与中小学进行思政教育一体化实践活动,传播航天知识、宣传科学家精神,在特色课程和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科技报国、科技强国的社会责任感,取得了突出的育人效果。
发布思政教育和德育一体化
课题研究指南
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杨志成推介发布《2025—2026年度思政教育和德育一体化课题研究指南》,并提出研究建议。据介绍,该指南由7个部门联合发布,结合北京市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一体化建设工作需要,在先后征求中国教育学会专家、咨询专家、基地学校干部教师、研究会学术委员会意见基础上编制形成,此前已经连续发布四次,有效规范和优化了学校和幼儿园的思政课一体化课题研究。
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杨志成
杨志成表示,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高度重视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以及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一体化培训、一体化教研、一体化实践等,尤其是在教师教研培训上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北京市在学校德育研究会的引领下,形成了每两年发布一次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课题指南的惯例。
“今年的指南除了在内容上贴近这两年中央和北京市对思政课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要求外,还结合了北京的区域特点及实践需求进行了创新。”杨志成举例说,今年的指南在研究方式上进一步强化了有组织科研、一题多研,突破了原来科研课题“排他性”,不再是一个单位或个人申报某个课题后,其他单位或个人就不能再申报,而是鼓励整合不同研究单位、研究学者,从不同角度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最终形成更加有特色、有深度、有实效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北京市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民生属性,把思政课建设作为工作重中之重,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据了解,北京将定期开展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实践研究成果展示交流活动,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内涵式发展和改革创新,引领一线学校涌现出更多的优秀研究成果。
转载请注明来源“现代教育报(ID: modedunews)”
如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发邮件至xdjyb18@126.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沟通。
文字:赵艳国
摄/海淀教育融媒体中心 张文博 姜震 尹硕
制图:郁美静
编辑:苏珊
校对:韩冲
审核:张秋颖
终审:冉阳 李继君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