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性胆囊炎(EC)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胆囊炎类型,其主要特征为胆囊壁内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该病通常与过敏原、寄生虫感染(如蛔虫、肝吸虫)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
在嗜酸性粒细胞性胆囊炎发作期间,患者除了右上腹疼痛、恶心和呕吐外,还可能出现皮肤瘙痒(如荨麻疹)以及血液检查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表现。
如何确诊嗜酸性粒细胞性胆囊炎?
嗜酸性粒细胞性胆囊炎的诊断需要通过组织活检来确认胆囊壁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超过90%的炎性细胞为嗜酸性粒细胞)。此外,还需筛查其他可能导致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原因:
• 全身性疾病,如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 通过超声或CT检查排除胆囊壁增厚、结石、肿瘤等病变。
• 进行粪便检测或血清学检查以排除寄生虫感染。
• 进行过敏原筛查。
针对病因的药物治疗是关键!
1.过敏症或(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 糖皮质激素:泼尼松(0.5-1 mg/kg/d)口服,2-4周后逐渐减量,总疗程6-8周。抑制过敏反应及嗜酸粒细胞浸润,缓解症状(腹痛、发热)。监测激素副作用(血糖、骨密度),必要时补充钙剂及维生素D。
• 抗过敏治疗: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辅助缓解过敏症状。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钠,用于激素效果不佳者。
•合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需联合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或靶向生物制剂(如抗IL-5单抗)。
2.寄生虫感染驱虫治疗:
•阿苯达唑:400 mg单剂口服(蛔虫、钩虫等)。
•吡喹酮:用于血吸虫感染(剂量依虫种调整)。
•阿司匹林:用于缓解胆道蛔虫(成人每次1g,每日2-3次,连服2-3天)引起的疼痛、炎症和发热。改变胆道内环境,促使蛔虫退出胆道。再应用复方甲苯咪唑片驱虫。
3.解痉止痛:
山莨菪碱(654-2)或间苯三酚缓解胆绞痛。
4.发热、白细胞升高:
选择广谱抗生素(头孢曲松+甲硝唑)。
注意:如果患者出现以下症状,需手术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病理确诊后继续激素治疗(如有全身性嗜酸粒细胞增多)。
•胆囊穿孔、坏疽或化脓等并发症。
•激素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
•与胆囊结石/肿瘤并存.
注意事项:
•每3-6个月复查血常规、嗜酸粒细胞计数及腹部超声。部分患者可能进展为全身性嗜酸粒细胞性疾病,需长期监测。
•避免已知过敏原(如特定食物、药物),降低过敏复发风险。
•平时注重个人卫生习惯,避免与寄生虫接触,防止感染或复发。
•高纤维饮食,减少胆囊刺激(油腻食物)。
作者: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主管药师 龙芳
审稿专家: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 副主任药师 安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