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吴双 通讯员 刘瑞雪

谷大伟,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车间主任,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齐鲁工匠”“齐鲁首席技师”等称号。

他从1999年那个在机床前攥紧扳手的青涩学徒,到如今掌控高端装备制造的工匠人才,用了26年的时光,在碳纤维加工的“针尖上”刻画出中国工匠的时代印记。


在机床上刻下青春誓言

1999年,19岁的谷大伟攥着中专毕业证站在光威复材的厂门前。当他第一次走进生产车间的时候,迎接他的不是想象中的机械轰鸣,而是师傅递来的扫帚:“先把地面卫生打扫干净,再谈学技术。”从那以后,每天清晨他的影子总会映在干净的水泥地上,扫帚划过地面的“沙沙”声,成为他与机床对话的前奏。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某个偶然的机会。当他把一件复杂的工件加工完成交给师傅检测时,游标卡尺的指针稳稳停在图纸要求的公差范围内。“没想到你小子手这么稳!”师傅的赞许像一把火,点燃了这个年轻人眼中的光。当指尖抚过工件表面的细腻纹路,谷大伟突然明白:“原来机械加工不是苦力活,而是能让人上瘾的精细活儿。”

为了看懂英文编程手册,他把一半的工资都花在复印资料上。深夜的宿舍里,台灯下永远摊开着两本翻烂的笔记本:一本记满数控代码,一本画满零件草图。2003年,当他在模具厂第一次独立完成电火花加工时,机床显示屏的蓝光映照着他哈出的白气,也照亮了从“扫地工”到“技术骨干”的逆袭之路。

在攻坚中磨砺匠心之刃

2017年,车间里的气氛比以往的高温更焦灼。碳纤维核心项目大型加热辊镜面抛光遇到瓶颈:大型加热辊抛光,是一项尖端的技术,精度要求Ra0.015mm。现在国内,只有南方少数几个企业可以完成,并且抛光成本昂贵,运转时间过长,无法保证全部的合格率。谷大伟盯着Ra0.015mm的精度要求,想起师傅曾说:“机床是死的,人是活的。”

他把自己关在车间,一个月的反反复复,一个月的实验改进。他在机床和办公室之间走出了固定的脚印,机械原理图上的红蓝批注比图纸线条还密集。当第一台数控镜面抛光机床自动运行时,意味着工艺的改进成功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

当抛光装置装上机床,金属摩擦的刺耳声响让所有人揪心,经过反复实验改进,粗糙度仪的指针终于在Ra0.008mm处稳稳停住——这个精度比国家标准整整提高了近一倍,也为光威公司节省1000多万元。

2019年的碳纤维卡板攻坚战,堪称谷大伟职业生涯的“珠峰攀登”。4米长的卡板要求平行度0.15mm,相当于在两根头发丝的厚度内控制变形。传统压板加工法根本无法满足要求,他带着团队把实验室当家,设计了专用胎具,用粘接法进行加工,并经过不断试验,配比出粘结牢固、好清洁、不渗透的粘结剂。当他蹲在地上仔细观察工件边缘:“新的粘结剂就像给碳纤维穿上了定制的‘防护服’,变形量终于控制住了!”最终,加工时间从50小时压缩到20小时,这项“碳纤维精密加工法”至今仍是行业教科书级案例。

在传承中守望星空

2017年,以谷大伟名字命名的“齐鲁工匠创新工作室”成立时,只有8名成员挤在20平米的小房间里。如今这里已成为60多人的“创新孵化器”,300多平的恒温创新工作室里摆放着五轴加工中心、三坐标测量仪等高端设备,墙面贴满了300多张技术革新便签。现在的谷大伟,每天依然会来到车间,沿着熟悉的路线巡检每一台机床。当他路过那台改造后的数控抛光机,总会伸手擦拭操作面板——这里还留着2017年攻坚时的划痕。

26年时光,机床的轰鸣声早已融入谷大伟的生命节奏,从热处理车间的扫地工到掌控高端装备的技术带头人,变的是越来越精密的加工图纸,不变的是工作台抽屉里那把磨出包浆的游标卡尺,是工作服上永远洗不掉的机油味,更是刻进骨子里的工匠初心:“这辈子就干好一件事,让中国的碳纤维设备不再受制于人,让每个零件都带着中国精度飞向蓝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