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勇跳“龙门” 摘取高端机床制造的“明珠”(主题)

——记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严昊明(副题)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刘东/文 王雁/摄

在通用技术机床沈阳研究院院内,有一条“劳模路”,路两侧悬挂着多位劳模的画像,马恒昌、赵国有、邓永文……一个个名字,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星,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照亮了机床研发之路。如今,这耀眼的星空中,又多了一颗星——严昊明。


个人档案

严昊明,男,汉族,1969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通用技术集团机床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沈阳分公司技术专家,正高级工程师。

主要荣誉

主持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11项,获省、市科技奖25项,授权专利22项。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

“龙门”初跃:从引进技术到自主研发

1994年,年轻的严昊明刚进厂不久,便参与了公司引进龙门制造技术的项目。当时,我国高端数控机床几乎完全依赖进口,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我们必须走自主研发之路”,这个信念在他心中深深扎根。

2001年,严昊明迎来了职业生涯第一个重要挑战——为上海磁悬浮列车项目开发轨道梁专用数控机床。面对主轴箱回转、立柱回转及长距离移动等国际首创结构精度控制难题,严昊明带领团队日夜攻关,仅用6个月便成功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轨道梁专用生产线,为磁悬浮轨道交通这一国家重大工程提供了关键装备保障。

2003年,严昊明参与研发的首台自主知识产权龙门机床在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亮相。这标志着沈阳机床在龙门技术领域实现了从引进到自主的跨越。

技术突破:从“高铁突围”到“母机破茧”

2019年,一项关乎高铁零部件国产化的重任落在严昊明肩上。当时,高铁车厢大型结构件的生产完全依赖进口设备,国产高铁在制造环节面临“卡脖子”困境。严昊明迎难而上,主动扛下研制面向轨道交通行业的龙门移动式五轴联动加工中心重任。2020年,该产品通过辽宁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鉴定,填补了国内轨道交通高铁机车典型零件专用机床的空白。

2022年,严昊明迎来技术攻关中的最大挑战——担任国家科技项目“高性能机床大型结构部件加工工作母机研制”技术副总师。工作母机是“造机床的机床”,其精度要求比普通机床高1~2个数量级。国内这类设备完全依赖进口,项目难度之大前所未有。

在导轨技术路线上,严昊明坚定不移地推进创新方案,力排众议选择自主研制11米超长淬硬滚动导轨的“不可能任务”。团队经过8个月艰苦攻关,最终在2023年3月攻克高硬度大层深铸铁淬火导轨技术。这项突破使我国龙门机床导轨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3年6月,搭载自主研制导轨的高精度龙门多主轴头五面加工中心正式交付,产品直线轴位置精度达到微米级,主轴实现6000rpm高转速稳定运转,多项指标均填补了国内空白。

匠心传承:创新工作室成“燎原之火”

“技术与技能一样需要传承,而且历久弥新。很多绝活儿是书本上学不来的。我们要做高档机床,得把绝活和手艺传承下去。”2015年,严昊明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成为技术攻关与人才培养的“孵化器”。他独创“赶字法”:将年轻工程师“赶”到车间实践,又以“知而不答”激发团队自主思考。工作室累计培养工程技术人员20余名,解决技术难题百余项。2020年,严昊明劳模创新工作室被评为“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示范性创新工作室”。

“技术人的情怀,是把国家需求刻进骨子里。”30余载科研路,从青涩技术员成长为“大国重器”的铸造者。严昊明满怀对国家的一腔热血、带领团队从零起步、自主攻关,破解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让几代机床人铸就的荣光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来源:沈阳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