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路街道的云阳村,是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售后公房小区,曾因设施老化、资金短缺等问题,在时光的浪潮中渐渐褪色。但如今,漫步其中,整洁的楼道、葱郁的绿植让人感受到蓬勃的生机与活力。这一蜕变,源于东镇居民区党总支以云阳村为试点,创新推行的“三圈工作法”,它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云阳村幸福生活的大门。
打造“核心内圈”,凝聚治理合力
云阳村,这个承载着97户居民生活记忆的小区,曾因设施老旧、资金匮乏等问题,陷入困境。下水管道破裂,污水倒流,严重影响了一至三楼居民的日常生活;垃圾无处堆放,小区门口长期脏乱差,更是让居民们抱怨连连。面对困境,东镇居民区党总支果断出击,打造“核心内圈”,组建起由党总支、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公司构成的“四位一体”核心团队,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的闭环机制,为小区治理注入强劲动力。
在精品小区修缮更新中,核心团队充分发挥“领头羊”作用,牵头组织听证会、协调会和评议会,遵循“议题形成、民主协商、方案制定、执行落实、反馈改进”的严谨流程。面对小区无垃圾厢房这一棘手难题,核心团队成员深入实地调研,多方走访居民,反复沟通协调,最终确定在小区西北角建设标准化垃圾房,并制定《云阳村环境卫生管理规定》。这一举措,消除了小区门口长期存在的卫生顽疾。
项目推进中,核心团队创新实施“阳光账本”制度,通过楼道公示、微信推送等方式,将工程预算、施工进度、资金使用等信息全程公开,让居民们明明白白了解每一笔费用的去向,极大地增强了居民对团队的信任,缩短了项目周期,推动修缮工程高效完成。居民张阿姨对此赞不绝口:“有了这个‘阳光账本’,我们心里透亮得很,对团队的工作全力支持!”
党员先锋,铸就“坚固中圈”
小区改造过程中,东镇居民区的276名在册党员和在职党员,宛如小区治理中的 “红色引擎”,构成坚不可摧的“坚固中圈”,为小区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东镇居民区党总支通过任务清单认领制度,精准地将党员力量嵌入治理的各个环节。在云阳村改造期间,党员们迅速集结成“红色先锋队”,推行“党员包楼栋”模式,逐户走访动员居民。大家奔走于楼栋之间,积极宣传改造方案,耐心倾听居民诉求。
面对大树扰民问题,党员们主动牵头召开专项协调会,邀请园林专家现场制定修剪方案。在业主大会征询时,凭借前期充分的沟通与宣传,方案高票通过,改造工作得以顺利推进。在职党员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周末和夜间参与分发征询票、矛盾调解、业主群宣传引导,解决“时间难协调”的困境。
不仅如此,党员们还积极发挥专业特长,为提高小区公共收益出谋划策,每年为小区增收10.3万元。退休党员们也毫不逊色,带领“护绿先锋队”,精心完成小区树木修剪工作,实现长效管理。同时,挖掘小区治理能人、达人组建业委会,及时为小区全体业主居民排忧解难。“以前小区的事没人操心,现在有了这些党员们带头,我们住得安心又舒心!”居民李老伯感慨地说。
群众参与,激发“活力外圈”
如果说“核心内圈”和“坚固中圈”为云阳村的治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强大的动力,那么由楼组长和志愿者构成的“活力外圈”就如同小区治理的毛细血管,将治理触角延伸至每一个角落,让小区充满生机与活力。在党员先锋的带动下,居民们的参与热情被充分激发,小区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被打通。
在各类项目实施过程中,志愿者们积极参与,推动各个议题在征询时高票通过。他们不辞辛劳,面对居民意见分歧,反复进行沟通协调,最终,居民意见达成一致;同时,他们还落实监督协调职责,营造积极向上的干事氛围,为项目的顺利完成保驾护航。楼组长顾颖,一位尽职尽责的“70后”,她秉持“楼组长不仅是头衔,更是对居民的承诺”的理念,主动学习管理知识与技能。在解决居民问题时,她坚持“不断接触也是宣传”的工作方法,无论是帮助老人还是解决青年居民的问题,都第一时间响应,她的努力赢得了居民们的一致赞誉,也带动了更多居民参与小区治理。
而热心居民唐莹多年坚持为长者免费送粥饭的善举,更是为小区增添了一份温情。她的行动感动了许多人,不少居民受到她的影响,主动在微信群进行政策宣传和消息传递,从工作对象变成了工作力量。在党建引领下,“共治热心人” 队伍不断扩大,社区“志愿者朋友圈”得到扩充,邻里和睦、互帮互助,协商议事、群策群力,大家都怀揣着热诚之心自发自动地为小区的建设出策出力。
云阳村的实践生动地证明,“三圈工作法”通过分层动员、精准发力,有效破解了老旧小区治理中资源分散、参与不足和维修资金短缺的难题。如今,云阳村的物业费收缴率显著提升,环境卫生投诉率大幅下降,小区居住品质实现了质的飞跃。东镇居民区已将此方法推广到商品房小区的基层治理中,成效显著。未来,新华路街道将继续深化党建引领,总结推广“三圈”经验,为更多老旧小区注入治理活力,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迈上新台阶,让更多的老旧小区在党建的引领下,绽放出新的光彩,成为居民们幸福生活的港湾。
图片来源于新华路街道
撰稿:甘力心
编辑:毕扬静
责编:高 琴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