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晋绥军,大家往往会想到《亮剑》中的晋绥军358团及团长楚云飞,无他,《亮剑》一剧确实太成功了,很多人物和情节已经深入人心。《亮剑》中晋绥军358团属于加强团,满编有5000人,还配有1个山炮营,实力不可谓不强大。但在真实的历史中,晋绥军步兵团的编制远没那么大,抗战时期1个步兵团满编也就1500人上下,至于山炮营想都不用想了,不可能的。不过历史上,晋绥军计划整编的新式步兵团,其武器装备非常强大,连150毫米迫击炮都有,今天跟大家介绍一下。


晋造150毫米迫击炮

首先晋绥军装备上的高光时刻并非在抗战时期,1937年11月太原沦陷后,晋绥军失去了太原兵工厂,武器装备补给上基本靠库存。另外,作战损耗也很大,例如在忻口会战中就损失了大量火炮(其中75毫米山炮居多)。因此,抗战时期将75毫米山炮配备步兵团是不可能的事情,步兵旅、步兵师都做不到配备1个山炮营。

晋绥军装备上的高光时刻其实是在中原大战前夕,当时太原兵工厂正处于生产巅峰。太原兵工厂通过多年的努力,厚积薄发,生产了大量武器装备。就以75毫米山炮为例,晋十二式75毫米山炮(最大射程5000米)1923~1924年累计生产200门,晋十三式75毫米山炮(最大射程6400米)1925~1928年累计生产800门,晋十七式75毫米山炮(最大射程达到7000米)1928~1929年累计生产700门,合计1700门。这个规模,如果能保持到抗战时期,真可以给晋绥军的精锐步兵团,每团配备一个山炮营。


太原兵工厂

除了身管火炮外,太原兵工厂还大量生产迫击炮,中口径迫击炮有75毫米和83毫米两种,晋造75毫米迫击炮最大射程2150米,晋造83毫米迫击炮最大射程2850米,重迫击炮则是150毫米口径。在上世纪20年代的军阀混战中,阎锡山看到张作霖的东北军配备了150毫米重迫击炮后,立即下令太原兵工厂也生产150毫米迫击炮。迫击炮的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太原兵工厂很快就研制出150毫米迫击炮,当时称为晋造150毫米迫击炮,比较有名。在1930年的中原大战中,晋造150毫米迫击炮对蒋介石的蒋军威胁很大。

此外,太原兵工厂还大量生产轻武器,从手枪到步枪、到冲锋枪、再到轻重机枪等,数量大且有自己的特色。例如晋造一七式驳壳枪,口径11.43毫米,威力大于进口的德制驳壳枪。还有晋造汤姆逊冲锋枪也很有名,口径11.43毫米,月产900支,累计生产数量超过40000支。太原兵工厂生产的这些武器,除了满足晋绥军自身需求外,还大量出售/赠与其他势力。


150毫米重迫击炮炮弹

正是基于太原兵工厂雄厚的军火生产能力,阎锡山制定了野心勃勃的扩军计划和武器装备配置方案。上世纪20年代末,也就是中原大战前夕,晋绥军在规模上达到鼎盛时期,全军有30万人。在炮兵方面一口气搞出了7个炮兵旅17个炮兵团(大部分配备75毫米山炮),堪称当时国内最强大的炮兵。

武器装备配置方案也很豪华,例如步兵团直辖1个重迫击炮连和1个山炮连,其中重迫击炮连配备4门晋造150毫米迫击炮,山炮连配备4门晋造75毫米山炮,团属炮火力非常强大,比抗战时期鬼子步兵联队的联队炮火力强多了。步兵团下辖3个步兵营,每个步兵营由3个步兵连、1个机枪连、1个迫击炮连及营部组成,其中机枪连配备8挺晋造6.5毫米重机枪,迫击炮连配备4门晋造75毫米/83毫米迫击炮。


晋造75毫米山炮

步兵连由3个步兵排和排部组成,一共9个步兵班,每个步兵班配备1挺捷克式6.5毫米轻机枪/大正十一年式6.5毫米轻机枪,这两种轻机枪都是太原兵工厂仿制。因为晋绥军制式步枪(仿三八式步枪)口径为6.5毫米,为了统一步/机枪口径,仿制的轻机枪口径改为6.5毫米。同时为了增强步兵班火力,每个步兵班配备1支晋造汤姆逊冲锋枪,口径为11.43毫米,为了增强火力特意加长了枪管。

综合算下来,晋绥军的终极步兵团主要火力有4门150毫米迫击炮,4门75毫米山炮,12门75毫米/83毫米迫击炮,24挺6.5毫米重机枪,81挺6.5毫米轻机枪及超过100支的11.43毫米冲锋枪(晋绥军不少技术兵种也配备有冲锋枪,例如炮兵)。这个火力配置堪称是民国时期的巅峰了,如果抗战时期的晋绥军有这个火力,一定能对日寇造成更大杀伤。可能有网友要说,步兵团配备这么多火炮,对后勤是重大挑战。这对于晋绥军来说还好,晋绥军主要是防御作战,重武器多对后勤影响不大。

只不过1930年中原大战的爆发,打乱了这一配置方案。后来晋绥军在中原大战中战败,阎锡山也不得不下野,太原兵工厂大规模军火生产因此停止,原有的1.5万名职工裁减为1800名,只作一些军械修配和民品生产。晋绥军的终极步兵团方案只是昙花一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