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0月22日,河北涞源县上空阴云密布,聂荣臻主持召开了晋察冀军区会议。

会议开始后,聂帅检讨总结了过去这三个月,军区先后在大同集宁战役、张家口战役失利的经验教训。聂帅在会上说,张家口是个包袱,现在甩掉了,可以轻装上阵了。

聂帅的讲话让大家一头雾水,可碍于聂帅是军区军政长官,谁也不敢说话,一时间会场鸦雀无声。忽然,二纵司令员郭天民站了起来,情绪激动,直指军区的三大失误。

郭天民外号“郭大炮”,言辞犀利,话里话外都是冲着聂帅去的。他的发言,令在场干部无比震惊,好脾气的聂帅不愿当场发火,拂袖而去。

郭天民顶撞聂帅,造成的结果是被撤职,没了去处。那么,郭天民为何如此生气?他在会场说了什么?他的职务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郭天民,湖北黄安人,1905年出生。

郭天民的祖上是唐朝大将郭子仪,不过历经千年变迁,郭天民家早已穷得叮当响。话说回来,郭天民继承了祖上英勇好战的基因,性情刚烈,看不惯世间不平事,尤其憎恨地主欺压百姓。

郭天民是黄埔毕业的高材生,受革命浪潮影响参加了红军。参加红军之初,郭天民一心想打胜仗,每每带头冲锋。有战士胆小怯阵或临阵逃跑,郭天民脾气暴躁,轻则痛骂重则体罚,有时候打得还挺狠。

古田会议上,郭天民坐在台下,聆听毛主席关于反封建、反军阀主义的讲话。毛主席讲话完毕,看到台下的郭天民,批评他说:“战士们说你是‘郭铁匠’哩!”

郭天民知道毛主席批评他体罚战士,瞬间羞红了脸。他当着大家的面保证:“我改!”



郭天民嫉恶如仇,有时会犯错误,但在大事上绝不含糊。第三次反“围剿”后,随着博古、李德的到来,毛主席被剥夺军事指挥权。时任江西省军区参谋长的郭天民很生气,说:“江西军区的发展,离不开毛主席的主张,我们不该反对正确的东西。”

郭天民仗义执言,结果自己也丢了官,到红军大学当学员去了。上司让他写检查,他一字不写,只在日记中写道:坚持错误,拒绝检查。

长征路上,郭天民是红9军团参谋长,川北会师后随左路军行进。张国焘企图另立中央,郭天民坚决反对,说:“中央不是北上了吗,怎么还要一个中央?”

郭天民又被撤职了,到红军大学当教育长。张国焘不肯放过他,罗列了一些罪名,企图将他处决。朱老总及时出面,说:“郭天民能打仗,闻名全军,你杀了他,对将士们不好交代。”

张国焘这才作罢。



1937年抗战全面打响后,郭天民奔赴晋察冀抗日前线,先担任军区副参谋长,协助聂荣臻工作。后来他又执掌一线部队,担任第二军分区司令员、二纵司令员。

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开始谈判,其中达成的协议便是裁军事宜。按照双方约定,国军缩编为90个师,解放军缩编为18个师。

蒋介石一心发动内战,自然不肯缩减部队。在他的授意下,国军中央军缩编为整编师,虽然降了一级,但人数没有减少,甚至还在大规模招兵买马、强拉壮丁。

我方也识破了蒋介石的伎俩,在尊重协议的前提下取了个巧。比如粟裕执掌的华中野战军,粟裕不相信国民党,不仅不裁军,同时还在招兵。

其他军区首长也留了个心眼,陕甘宁只裁掉两个旅部,李先念的中原军区裁撤一个旅。大家都很警惕,随时应对战事的发生。



唯独晋察冀军区是个例外。聂帅相信真和平,严格执行协议规定,只保留4个纵队。短短三个月时间里,隶属于晋察冀军区的部队就从32万人缩减到20万,能动用的野战部队更是只有5万人。

后来聂帅回忆说,自己当时对局势的判断过于乐观了。当然也有不乐观的人,比如二纵司令员郭天民。郭天民给聂帅提意见没有得到反馈,于是采用瞒报的手段,保留了1万多老兵。这样一来,二纵成为四支纵队里兵员最多、实力最强的。

兵力单薄的晋察冀野战军,在与傅作义的交锋中接连遭遇失败,野战军攻打大同未果,还丢了华北重地张家口。这两场败仗让军区军民备受打击,矛盾也很快激化了。

1946年10月,聂帅在涞源主持军区会议,说张家口丢了也好,甩掉了一个包袱。郭天民反对这种说法,当着聂帅和其他领导的面,直指军区的三大失误。

郭天民提出的这三点,分别是军区盲目乐观,对战争准备不足;大量裁减兵员,导致战斗力不足;过于轻敌,对傅作义的威胁视而不见。



郭天民为什么这么生气,以至于不给聂帅一点面子呢?原因是郭天民太心痛了,张家口是他接收的,又在他手上丢了。

抗战胜利后,郭天民争分夺秒,先国军一步接收张家口。他打开日军留下的仓库,发现里面物资众多, 不由感慨如果国军先进城,后果难料。

1946年9月29日,国军从两个方向进攻张家口,郭天民的二纵是正面防御部队。面对敌人的两个军,二纵打得很顽强,在怀来前线坚守了14天,郭天民还获得“郭铜墙”的称号。不过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再加上傅作义的确用兵如神,张家口还是丢了。

辛辛苦苦经营起来的张家口,一夜之间回到解放军,郭天民的愤怒可想而知。他在军区会议上指责上级,也是想发泄一下自己的怨气。



郭天民话说得很重,也因此被撤职,不仅卸任二纵司令,兼任的政委、冀察军区司令员的职务也一起被撤。接下来是“三家分晋”,郭天民的职务分别被杨得志、李志民、郑维山取代。

一时间郭天民没了去处,苦恼不已。1947年春,朱老总到晋察冀视察工作,郭天民抓住了救命稻草,跑到朱老总那里诉苦。

郭天民在江西当红军时,朱老总是看着他成长的,深知他的脾气。郭天民顶撞一事,朱老总也有耳闻,为此诧异不已。这次郭天民来访,朱老总狠狠批评了他,说你发火也要分场合、分时候,逞口舌之快只是匹夫之勇。

郭天民和领导闹掰,晋察冀军区是待不下去了,可这样的人才不能不用,把他安排在哪里呢?当时正好杨得志被留了下来,担任二纵司令员,朱老总想了想,调郭天民到刘邓大军,算是一次对调。

郭天民迫不及待,立马南下了。



虽说是对调,但郭天民毕竟是“戴罪之身”,不可能立刻让他上前线。而且他这个脾气,和多位军事主官合不来。于是刘邓首长商量后,让他出任晋冀鲁豫解放军副参谋长。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郭天民和王树声一起到鄂豫边重建根据地去了。后来二人一正一副,王树声是军分区司令,郭天民是副司令。

可郭天民还不满意,鄂豫边打不了打仗,他一心想到野战部队去。事情汇报到野司,刘伯承司令员大手一挥,说:“让他到4纵去,让陈赓管管这个刺头!”

刘帅之所以如此考虑,是因为陈赓与郭天民交情不浅。陈赓是黄埔一期生,郭天民是六期,陈赓是他的老学长,资历、战功都压过他不止一头。

另外,陈赓是全军著名的“好人”,性格爽朗为人和善,没有跟他合不来的。郭天民这个暴脾气,正好让陈赓治一治。

还有,4纵虽然隶属于中野,其实相当于一个独立纵队,战斗力在中野最强。郭天民想打仗,4纵是最好的去处。



就这样,郭天民给陈赓当了副手,后任第4兵团副司令员。郭天民归于陈赓麾下,脾气好了不少,当然不代表他不惹事了。

1949年11月,4兵团南下追击白崇禧集团,一路打到广西。可林总发来急电,要求4兵团北上与四野形成合力,歼灭鲁道源兵团。

郭天民是个急性子,草拟了一份电报,措辞激烈,反对4兵团北上。还是陈赓劝住了他,说:“你这稿子完全是批评性的,还是由我来写吧,用建议的语气写。”

广西战役后,郭天民又拟了一份追责电报,追究13军一名干部不顾兵团命令,擅自掉头攻打廉江的行为。

这时又是陈赓出面了,说:“我们也不知道白崇禧会有这一手,既然打了胜仗,就别打击别人的积极性嘛!”

有人说郭天民脾气大,不好团结,只有陈赓能管他。陈赓不以为然,说这个人心直口快,有啥说啥,很好团结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