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被誉为人民军队的“军神”,建国后被授予了共和国元帅军衔,并且高居第四位。他的军事指挥能力及理论素养,是毫无争议的一流水准。
粟裕的名气也非常大,特别是在民间。他在解放战争中打出的一系列重要战役,无论歼敌数字还是重要性,都对推动解放进程立下了大功,其军事贡献罕有人及。
这两个人,看军衔的话一个是元帅、一个是大将,粟裕毕竟比刘伯承要年轻15岁,早期资历有区别;但只论带兵打仗的话,应该说是“有一拼”的。两位人民军队的重要军事干部,都以指挥能力见长,谁更突出一点呢?
后辈们十分尊敬两位元勋人物,当然不好擅自给出对比和结论。但刘帅作为主角之一,军事生涯中,他曾先后两次认真评价过粟裕,有一次甚至还被发表在了权威的《人民日报》上,可以提供一些参考。
第一次是在1948年。粟裕在这一年亲赴西柏坡,成功说服了军委,华野暂不分兵渡江,按照粟裕的构想和承诺,要留在江北“打大仗”,批量歼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既然立了军令状,就必须有所行动。作为华野代司令员、代政委的粟裕,在48年夏季策划并指挥了著名的豫东战役。
此战我军歼敌9万余人,战绩震惊全国。解放战争开打后,直到豫东战役前,还没有一次性消灭过如此多国军官兵的战例,粟裕打破“纪录”。不光打怕了蒋某人,也令我军的兄弟部队们叹服、羡慕。这一战华野投入重兵、也冒了相当风险,如果打不赢将元气大伤,甚至粟裕自己都有被俘的可能。
中原野战军作为战区相近的兄弟部队,很好地发挥了牵制作用。事后刘伯承司令员感叹:粟裕有胆识、有气魄!这样冒险的仗,我是没有底气打的。其实类似的评价,四野统帅后来也说过,他们对粟裕的评价都很高。
刘伯承身为一代儒帅,讲话十分谦逊,除了称赞粟裕外,他的说法或许也跟客观实际有关。中野经过在大别山的苦战,实力大大受损,若刘帅手上兵力充沛武器精良,他“敢不敢”打豫东这样的狠仗,或许就另当别论了。
刘帅第二次赞扬粟裕,则是在即将建国1949年9月份。当时即将召开首次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商讨建国事宜,粟裕作为华东代表之一,进京参会。
刘伯承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对粟裕不吝赞美之词,称:粟裕智勇深沉、百战百胜、有名将之风,可以称为战略家。其中“百战百胜”四个字,听了让人心头一颤。刘伯承把这样特殊的评价给了粟裕,相当于是武将的最高层级。
一个带兵打仗的名将,都百战百胜了,还要怎样呢?显然是难以超越的水平了。并且这话不是一般人讲的,而是人民军队元勋人物做出的评价。当然刘帅的话语里面,充满了对粟裕的欣赏和喜爱,粟裕也不是没有经历战场挫折的时候,“百战百胜”四个字,更多是老帅的一种褒奖和肯定。
刘伯承元帅这么力挺粟裕,除了后者确实厉害之外,其实还有更具体的原因。
1948年淮海战役期间,粟裕无私支持过刘邓大军。淮海战役关键时刻,中野在双堆集战场围攻黄维兵团,因兵力不足火力有限,遭遇很大困难。粟裕抽了十几万华野部队帮中野攻坚,并且将野战军参谋长陈士榘、以及关键的炮兵部队都支援给中野了。
这里面自然有上级要求的原因。可陈老总下命令是一件事,实际出兵全力支持兄弟部队、保障到位是另一件事;粟裕在自身作战任务很重的情况下,还能做到这一步、做得这么好,确实能看出战略家的心胸和格局,难怪刘伯承对他如此欣赏。
黄维兵团不出意外地遭到全歼,事后陈士榘悄默声带着华野部队跟粟司令会合去了,没有带走一点缴获武器和俘虏兵,把美械、重炮都留给了急需补充家底的刘邓大军。为什么刘帅说粟裕有古名将之风?我军能打的将军还是很多的,粟裕自有出类拔萃之处。
本栏目由军事历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军情、军史、战史、国际关系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全貌,带来精彩细节。作品覆盖图文、视频、音频领域,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也欢迎您点赞、评论支持,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