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口腔医疗市场呈现技术驱动与结构分化并存的格局。市场需求持续增长,老龄化加速推动种植牙、牙周病治疗需求激增,同时儿童正畸、成人牙齿美容等消费升级需求快速扩张。

一、口腔医疗定义

口腔医疗服务分类体系呈现“预防-治疗-功能重建-美学提升”的递进逻辑,既涵盖基础疾病管理(如龋病防治),又延伸至高附加值服务(如种植与正畸)。其发展受技术驱动(如数字化诊疗)、消费升级(美容需求增长)及政策规范(医保支付改革)三重因素影响,逐步从单一治疗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转型,形成以患者为中心的多元化服务生态。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二、口腔医疗行业发展政策

近年来,中国口腔医疗行业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口腔医疗行业发展与创新,《口腔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关于促进社会办医持续健康规范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口腔医学人才培养的通知》等产业政策为口腔医疗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广阔的市场前景,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具体情况列示如下: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三、口腔医疗行业发展现状

1.口腔疾病患者人数

从口腔疾病患来看,我国有约50%的中国居民患有各类口腔疾病,需求长期保持在高位。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口腔医疗产业发展趋势分析及投资风险预测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口腔疾病患者人数约为7.18亿人。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5年我国口腔疾病患者人数将增至7.2亿人。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2.口腔医疗机构总数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口腔医疗产业发展趋势分析及投资风险预测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国在工商经营状态的口腔医疗机构总数为135363家,相比2023年底的126746家增长了8617家,增长率为6.8%。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5年中国口腔医疗机构总数将达140000家。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3. 口腔医疗市场规模

我国牙医供应短缺,口腔医疗服务市场增长潜力巨大。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口腔医疗产业发展趋势分析及投资风险预测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口腔医疗服务市场规模约为1456亿元。随着疫情结束,口腔医疗服务市场将持续增长,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5年中国口腔医疗服务市场规模将达1509亿元。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4. 口腔医疗市场结构

口腔健康逐步开始具备了消费品的属性,居民可支配收入带动的消费升级,将推动其快速增长。目前,中国口腔服务市场中,正畸产品及服务占比28.46%,种植牙产品及服务占比15.94%。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5. 企业布局情况

当前中国口腔医疗头部企业普遍采取区域深耕+差异化竞争策略,例如通策医疗以浙江为根基辐射全国,瑞尔集团聚焦高端市场与数字化服务,而可恩口腔、牙博士等通过社区化门诊和下沉市场渗透扩大覆盖面。技术层面,数字化转型(如AI种植、3D打印)和产业链整合(如自建义齿厂、DSO模式)成为核心驱动力。此外,企业通过并购加速扩张(如美维口腔收购区域品牌),并依托保险资源(泰康拜博)或产学研合作(通策医疗)构建竞争壁垒。未来,行业将进一步向高端化、个性化服务分化,同时面临基层医生资源短缺与集采政策下的利润压缩挑战。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四、口腔医疗行业重点企业

1.通策医疗

通策医疗是中国首家A股上市的民营口腔连锁机构,以“区域总院+分院”模式深耕浙江市场,通过杭州口腔医院等总院辐射分院,覆盖省内11个地级市并下沉至县级区域。其布局特色包括“蒲公英计划”(省内新增8家分院)和省外并购策略(如收购娄底口腔医院),同时在武汉、西安、上海等地投资建立存济旗舰医院探索跨区域扩张。公司依托产学研体系(如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和医生合伙人制度,构建"临床+教育+科研"三位一体的生态,重点发展种植牙与正畸等高附加值业务。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28.74亿元,同比增长0.95%;实现归母净利润5.01亿元,同比增长0.2%。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2.瑞尔集团

瑞尔集团定位中高端市场,采用"瑞尔齿科+瑞泰口腔"双品牌战略,前者聚焦一线城市高端商圈,后者布局社区中端需求,2024年新增14家门店后总机构数超100家。其服务特色包括会员制体系、24H在线管家和跨界健康权益合作(如联合美团智慧药房),并通过港股上市加速并购整合(如无锡通善口腔)。集团通过数字化SaaS系统和IBM合作ERP系统实现精细化运营,形成覆盖北京、上海、重庆等15城的连锁网络,并计划5-8年建成千店规模。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3.皓宸医疗

皓宸医疗通过收购广东德伦医疗转型为"口腔+制造"双主业,旗下德伦医疗以广佛为核心推行"城市总院+卫星门诊"连锁模式,布局29家机构并组建500人地推团队深耕社区。其业务侧重种植机器人和3D打印义齿技术,但研发费用率低于行业均值制约竞争力。公司通过供应链整合(自建义齿厂)和新三板资本运作推动区域扩张,未来拟通过并购加速全国布局。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8.62亿元,同比增长13.87%;归母净利润亏损0.38亿元。2024年主营产品包括医疗口腔服务、实业开关产品,营收分别占整体的89.78%、9.99%。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4.恒伦口腔

恒伦口腔立足山西构建"医疗-制造-教育"全产业链闭环,拥有3家医院、27家门诊及4家自营义齿厂,通过二级专科医院资质和自产义齿形成成本优势(种植牙价格低于行业30%)。其技术特色包括3D打印义齿和数字化种植导板,严格执行德国米拉格消毒标准,复购率超40%。公司以"八爪鱼"战略向省外延伸,在上海、西安、石家庄布局旗舰门诊,并通过口腔医学院和医学研究院实现产学研协同。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5.可恩口腔

可恩口腔以山东为根据地布局"二级专科医院+社区门诊"分级网络,覆盖济南、青岛等7城32家机构,社区门诊占比达60%。其特色在于下沉市场渗透和数字化技术应用,如AI种植机器人、显微根管治疗及儿童MRC肌功能矫正(业务增长35%)。公司通过美团线上导流和DeepSeek AI智能客服提升获客效率,并推出"可恩臻选"高端线探索家庭全生命周期口腔健康管理。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五、口腔医疗行业发展前景

1.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重构服务模式

中国口腔医疗行业正加速融合3D打印、人工智能、远程诊疗等数字化技术,显著提升诊疗精准度和服务效率。例如,3D打印技术可定制个性化种植体和隐形矫治器,实现“当日取模、当日交付”的快速修复流程;AI影像识别技术(如CBCT分析)能够早期发现龋齿、牙周病等隐患,并通过大数据生成个性化正畸方案,降低对医生经验的依赖。此外,远程医疗平台和智能导诊系统覆盖术后跟踪和慢性病管理,打破地域限制,推动优质资源下沉至基层。这些技术突破不仅优化了患者体验,还通过“精准诊断+高效治疗”的双重赋能,为复杂病例(如全牙弓修复种植)提供创新解决方案,推动行业从传统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

2.医保覆盖与监管升级优化行业生态

国家政策通过扩大医保范围、规范耗材采购和强化资质审核,推动口腔医疗服务的普惠化和标准化。例如,种植牙、基础补牙等项目逐步纳入医保报销范围,降低群众就医负担,同时耗材集采政策(如种植体专项治理)压缩价格水分,促使企业聚焦技术创新而非低价竞争。政策还要求公立医院发挥价格锚定作用,引导民营机构合理定价,并严查“过度诊疗”和非法营销行为,淘汰不合规中小机构。此类措施既缓解了“看牙贵”问题,又通过“政策兜底+市场规范”双轨并行,为连锁化、品牌化诊所的扩张扫清障碍,加速行业整合。

3.分层需求驱动细分赛道结构性爆发

中国口腔医疗需求呈现明显的年龄分层与消费升级特征,推动细分领域差异化发展。老龄化催生缺牙修复(如种植牙、活动义齿)需求激增,成为核心增长点;年轻群体则推动隐形正畸、贴面美白等消费医疗项目扩容,国产品牌凭借性价比优势抢占中端市场。同时,儿童早期矫治(如MRC矫治器)和预防性服务(如牙周病筛查)渗透率提升,推动行业从“被动治疗”向“主动健康管理”延伸。此外,高端诊所通过“一站式服务+VIP体验”满足高净值人群需求,而基层机构则依托医保覆盖拓展下沉市场。这种“全龄覆盖+服务分层”的格局,为行业构建了可持续增长动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