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戳上方蓝字 「李子说」 关注


曾几何时,徽州,那一个让人魂牵梦绕的名字,它承载着近九百年的悠悠岁月,宛如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繁华与故事。宋徽宗时期,它从歙州更名而来,自此,“徽州”二字便烙印在这片土地上,一府六县的格局,如同紧密相连的家族纽带,将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和祁门紧紧凝聚。

徽州,是一个温润而诗意的存在。每当念起这两个字,眼前便会浮现出粉墙黛瓦的古村落,错落有致地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斑驳的马头墙,像是在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沧桑;潺潺的溪流,从古老的石桥下悠然淌过,带着岁月的痕迹,也带着徽州独有的灵秀。

这里曾孕育出灿烂的徽文化,徽商纵横四海,以诚信和智慧书写着商业传奇。他们从徽州出发,带着家乡的期许,在各地开疆拓土,衣锦还乡时,又将财富与见识带回这片土地,建造起精美的宅第、宏伟的祠堂。徽派建筑更是一首凝固的诗,木雕、石雕、砖雕,每一处细节都倾注着匠人的心血,将徽州的故事与信仰雕刻进时光。徽剧婉转悠扬,那独特的唱腔,唱出了徽州人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声声入耳,余音绕梁。


徽商从这里出发,怀揣着“贾而好儒”的信念,纵横四海,书写着商业传奇;徽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徽派建筑的粉墙黛瓦,如诗如画,点缀着山川大地;徽菜的独特风味,香飘万里,慰藉着人们的味蕾。还有那徽墨、徽剧,哪一样不是徽州文化皇冠上的明珠?“徽学”更是与“敦煌学”“藏学”并驾齐驱,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三大显学之一。


然而,为了发展旅游,徽州改名为黄山市。这一改动,如同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打破了原有的宁静与和谐。诚然,黄山以其奇松、怪石、云海等壮丽景观闻名于世,是大自然赐予的瑰宝。但黄山只是徽州的一部分,怎能代表整个徽州的深厚底蕴?当新的名称“黄山”映入眼帘,心中总像缺了些什么。仿佛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被褪去了他最具辨识度的衣衫,变得陌生而遥远。改名,或许有着时代的考量、发展的需求,但有些东西,一旦失去,便再也难以找回。

失去了“徽州”这个名字,就像是失去了一把打开历史大门的钥匙。那些曾经与徽州紧密相连的记忆,在新名字的冲击下,渐渐变得模糊。曾经的徽州府,下辖的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它们在“徽州”的怀抱里,亲如一家,共同构建起独特的文化生态圈。如今,婺源已划属江西,其他五县地域依旧,可那份血脉相连的认同感,在改名的浪潮中,似乎被冲淡了些许。


现在,当人们一说起黄山,往往只想到那座雄伟的山峰,而忽略了曾经的徽州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曾经的徽州韵味,在时光的流逝中似乎渐渐淡去,只留下些许模糊的影子。徽州的改名,让我们在发展的道路上,似乎丢失了一些至关重要的东西,那是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对文化的传承。


每念及此,心中便满是抱憾。徽州,它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精神的寄托。它是无数游子心中的根,是历史长河中一座熠熠生辉的文化灯塔。我们只能在泛黄的古籍中,在老人口口相传的故事里,去追寻“徽州”的影子,感受它曾经的辉煌与温度。

或许,时光无法倒流,名字也难以再改回。或许,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是否能让“徽州”这个美丽的名字重新回归,让它继续在历史的舞台上绽放光彩,让后人能够真正领略到它那无与伦比的魅力。

徽州,是历史的铭记,是传承徽文化的精髓;徽州,是一个令人魂牵梦萦却又满含遗憾的名字。它的离去,像是一场无声的诀别,只留下无尽的喟叹在岁月里回响。毕竟,一个名字,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符号,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的传承与象征。

推荐点读☞

推荐点读☞

推荐点读☞

推荐点读☞

推荐点读☞

更多原创请关注『李子说』公众号

价值

你若喜欢,请点个在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